第249章 人作兽行
上一章:第248章 兽拟人行 | 下一章:第250章 世沦至此 |
不管有多少人慌张的喊叫、躲藏,或者敲打着器皿,太阳依旧在一点一点的消失。
在闰县城郊的一座庙宇里,挤满了神色惊惶的人。
一边焦急地张望外面的天色,一边在佛像前胡乱比划着祷祝。
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比较虔诚,神情也安定一些,他们叱喝着晚辈,阻止他们跑到外面。
天狗食日是不吉利的,人们相信即使被那种光照到也会患病,敲锣打鼓的人在廊下站着,不跨火盆不能进屋子。天黑得时间越长,就越是不祥。
风行阁主秋景披着一件素袍,站在厢房里隔窗看着庙宇前殿闹哄哄的景象。
她的额头、肩膀、后背都受了伤。
伤势不算重,只是后背那一处灼伤,皮肉溃烂难以愈合,即使上了药看起来也很骇人。
“阁主,这里缺医少药的,早知请墨大夫开个药方也好……”
“昨夜情势急迫,哪里有求医问药的工夫,区区小伤,不吹风见雨,养着就是。”
秋景口中说得轻松,她的属下可一点都不敢轻松。
伤口难以愈合,就容易起疮,一旦化脓反复发作,神仙都救不回来。
虽然他们是江湖人,随身带有上好的金创药,对治外伤十分拿手,不至于像寻常百姓或者兵将那样因为一处小伤口就送掉性命,但是烧伤就麻烦了,不止疼痛,连包扎都很难。
“阁主,不如我们先去荆州疗伤。”
秋景的属下忧心忡忡的建议道。
昨夜过后,风行阁的高手几乎是人人带伤,都需要好好休养。
可这局势偏又不能歇着,他们需要马不停蹄地调查孙掌柜这群人的底细,调查他们风行阁分布在附近暗桩、分舵有没有沦陷或者被监视控制。同时还要大动干戈,把阿芙蓉的消息迅速传出去,传到所有应该知道的人耳中。
秋景一夜没有合眼,这座庙宇是她父辈的一位故交出家的地方,既安全可靠,又不牵涉到江湖势力。
但,不能久留。
西凉人所图甚大,还有更多的势力隐在暗中,任何地方他们都不该久留,否则可能会引来灾祸。
看着这些仅仅因为日食就惊慌不安的百姓,秋景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胸口,极其憋闷。
“阁主?”风行阁的人大惊,还以为秋景暗伤发作。
“无事。”
秋景慢慢放下按心口的手,忽然问道:“若百姓人人识字,能读几本书,知晓圣莲坛这等邪教的危害,知道阿芙蓉不能碰,明白太阳不是被天狗吃下又吐出,这天下会是什么模样?”
这可把秋景的属下问住了。
自商周秦汉以来,官吏皆为“牧守”,说白了百姓就似牛羊,除了听话不闹事,只需要百姓多多生养代代繁衍,这样让田地有人可耕国库有粮能收打仗有丁能征,统治者才能更好的统治下去。
谁会费心教百姓懂得更多东西呢?
秦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后来历朝历代的人可以读书,可读书本来就是一件费钱的事,普通的农人子弟既读不起,也没处学。
“天下兴盛,需要百姓。可惜坐着皇位的人,戴着官帽的人,给这句话添了两个字。”
即天下兴盛,需要百姓听话。
朝廷缺人丁,就多多生孩子,朝廷要钱粮,就好好种地。
人心多变,易生叛逆?那就三纲五常压一压,国治天下,宗族治家,层层叠叠的管着、拘着……啥都不必想,啥也用不着想,听话就完了。
秋景慢慢握紧双拳,听着属下的哀声抱怨。
“齐朝陆璋窃国篡位,他的儿子永宸帝弑君夺位,世家望族对陆氏阴奉阳违,偏远地带的官吏不听王命,隐伏种种祸端。再赶上雍州三年大旱,圣莲坛居心叵测煽动愚民,西南一带战祸将起。南面遗楚三王不是偏安一隅醉生梦死,就是萧墙内斗,眼高手低……原想着或者这就是天命,天命未至,苍生无福。若能勉强维持现状,倒也不错,结果又冒出一伙西凉人。”
有人发了疯的想要建功立业,自然也有人不愿兵戈再起。
一旦打仗,看似枝繁叶茂人手众多的风行阁会瞬间溃散,因为他们麾下最多的还是略通拳脚的普通人,只因不想江湖漂泊没饭吃,又不愿投身军伍处处受辖制,这才干起卖消息的行当。或许他们看起来比一般百姓强很多,能打会跑,可真要天下大乱的话,一支冷箭一群乱兵的马蹄,同样会要了他们的命。
风行阁最重要的不是人,而是分布在各地的消息链条,以及探知情报,搜罗米价盐价的渠道。
战火一起,这些渠道跟消息链条就会烟消云散。
“……阁主,有闰县那边新传来的消息!城隍庙那一带出事了!”
秋景振作精神,接过属下送来的情报。
——陌生高手的交战导致一条街的房顶消失,人们看到疑似妖蛟的旋风,县城里的人惊慌地冲击城门逃出去。
秋景先是倒吸一口冷气,随即露出了凛然之色。“那个幕后之人现身了。”
杀手组织的真正首领,西凉人的主心骨,刀客宿笠的恩公。
尽管没有接到秋景的命令,风行阁的人还是在第一时间开始调派人手,探查孙家商行撤离后的情况。
“不知此人与孟戚的武功相比,谁高谁低。”
“孟戚身边不是还有墨大夫吗?”
“要这么说的话,那人还是杀手组织的头目,他能培养出一个刀客宿笠,没准还有第二个。我听说昔年西凉国摩揭提寺的武学相当高深,不比衡长寺跟天山派差,如果西凉人图谋已久,我怕他们的高手数量极多。”
秋景听着自己属下七嘴八舌的发言,神情愈发凝重。
最后,他们互相看了看小心翼翼地发问:“阁主,要不然我们先回去吧,请您的父亲出面……事情已经涉及到天下大势,这不是我们能够轻易扭转的,必须要得到其他援助。”
秋景眉头紧锁,沉声道:“人是要找,但我们不能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西凉人在闰县的势力被孟国师搅得一团糟,他们不得已才放弃,这会儿如果走了,谁还能抓到他们的狐狸尾巴?”
看着风行阁的高手们迟疑的表情,秋景加重音调说了句话:“你们不要忘了,孟戚是前朝国师,虽然是楚朝灭了西凉国,但楚朝这时候基本已经没了,只有遗楚三王而已。如果西凉人志在复国,只要他们的首领不是傻子,就不会浪费精力去找孟戚报仇,而对于孟戚而言……他有什么必要非得阻止这群西凉人吗?”
众人闻言一惊,随即色变。
秋景叹口气,沉声继续道:“孟戚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像他这样的高手很容易隐居山林让人再也找不到他的踪迹。之前许多年他不就是这么做的?这天下是姓陆还是姓李,是西凉人掌权还是天授王得位,他会在意吗?真正受到威胁,会被影响的是我们,不是孟戚。”
“但孟国师……”
风行阁的高手欲言又止。
他们想说,孟戚应该不是坐视不理的人?
青史留名的楚朝开国功臣,曾经是什么样的人大家都清楚。孟戚出现在人前时他们下意识地怀疑,等遇到危险状况他们又本能的相信这个人,这可足够矛盾的。
秋景没有吭声。
是啊,孟戚或许不是“牧守”,不是把百姓当做牛羊的人,然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乱将起,谁能力挽?当是天下人协心同力的时候,倘若一味地指望别人遮风挡雨,贪图些许喘息之机,来日我等怕是死无葬身之地。”
秋景神色凝重,她的意思众人听明白了。
西凉人得了天下,孟戚会死吗?墨鲤会死吗?
不会,甚至没什么影响,绝顶高手只需要销声匿迹隐居山林即可,真正遭殃的是他们。
如果风行阁这时候退缩,不及时出力……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闰县不是盛传妖蛟现世吗?加上如今的日食,我们就从这里下手。”秋景的眼中有坚毅笃定的信念,她从容不迫地指挥道,“传出谣言,祸起西北,及至西南,狼子野心,意吞日月。”
***
俗话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其实跟扬州毗邻的荆州,在盐商兴起之前繁华更胜前者。
荆州古来就是名士辈出的地方,土壤肥沃,辖下八郡二十七县。可惜在楚朝覆亡之后,南北分江而治,荆州被硬生生地分割成了两块,北面的那块儿比较小,南边的较大。
这样一来,大片大片的土地就改为军营,驻扎着两方人马。
其中大半是水军。
齐朝军队多是北人,不擅水战,尽管勉强建成了水师,可是从将领到兵丁没有一个愿意主动跟南面遗楚政权开战的。
水师兵丁不愿,乃是因为他们多为本地招募强征来的,祖上跟江那边的沾亲带故;将领不愿,是不服陆氏得来的皇位,凭什么要为一个篡位夺权的小人打天下?浴血奋战,拼光家当的打下南边,最多也就得封赏,还要提防被齐帝鸟尽弓藏。
再说了,自从陆璋得位之后,为了避免其他人掌握兵权逼宫谋反,他对武将一再地打压,加上朝廷里那些不干人事的文官煽风点火,齐朝武将集团早就怨声不断了。
荆州守军的待遇虽然比边军要好,但也没好到哪里去。
没饿肚子,饭粥里没沙子,棉衣不是填纸塞充——粮饷一样是要被克扣的,将领不吃空饷养不起家,长此以往可不就往歪路子伸手了。
南边有人想赚钱,北边齐朝缺钱,两方驻军一拍即合,隔三差五地就有两条船偷偷渡江,运茶叶生丝细布私盐。
“……嗨,打什么仗呀!没人想打仗,除非嫌命太长?”
江水悠悠,芦苇荡里藏着两条小船,船工生得五大三粗,身上没有半点鱼腥味,看着像是行伍出身,一张嘴就暴露了身份,毫无掩饰之意。“这,这里真的能过江?”
说话的是一个老妪,她手里还牵着个孩童,话说得磕磕绊绊,眼泪长流。
“官爷,老身的儿子儿媳都没了,能投奔的亲戚都在对岸。老身抡不动锄头,赚不了银钱,只盼着能将孙儿托付给江那边的同宗。保甲看老身可怜,说这里能过江,求官爷行行好,给我孙儿一条生路吧!”
老妪说着就要磕头,船工连连摆手道:“什么官爷,这儿没官爷,给够钱就过江。”
老妪连忙掏出一个旧荷包,掏空了,抖抖瑟瑟地递上半吊钱。
“就这点?”船工嫌弃地看,“这可只够一个人的船资,咱朝廷跟那边荆王都规定了片板儿不许下江,咱干得可是掉脑袋的买卖。”
老妪满脸是泪,直接跪下了没起来。
船工心烦地皱眉,又冲着芦苇荡里张望。
只见岸边零零落落站了三个人,出了一个行商模样的男子,另外两个却是看着气宇不凡。
左首那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外衫,做老童生的装扮,提着一个破旧的书囊,虽衣着落魄但双目湛然有神,苍髯银发,仪范清泠,风神轩举。他身旁的那位站得稍远一些,白发白须仿若山中隐士,一副萧疎淡远,不沾人间烟火的意味。
尽管衣着朴素,身无长物,可只要没瞎眼都能一眼看出他们不是普通百姓。
船工却像是见怪不怪,只斜了眼瞅着那边。
行商畏畏缩缩地避到一边,老童生慢条斯理地踱步过来,打开书囊,给了船工一贯钱。
船工掂了掂,见是齐朝的实心儿铜钱,脸上顿时笑开了,两只眼睛冲着书囊里拼命瞧。
结果只见到一些半新不旧的衣物,料子是细布,除此之外只有草药、书本、墨汁、毛笔等等。船工撇了撇嘴,恋恋不舍地挪开了视线,不耐烦地挥手道:“上船罢。”
隐士模样的人路过哭求的老妪时,微微低头。
那老妪慌忙给他磕头,似要乞讨银钱。
“行了行了别在那里磕碜人,今天生意不好客不满,横竖是空船过江那边带货,带你一个也不多,上来罢。”船工看了看天色,大踏步走向江边。
老妪欣喜若狂,连忙拖着孙儿,紧着包袱,抢在那两位苍髯银发的老者前面爬上船,似乎生怕船工反悔。
天渐渐黑了,船工解了绳索,招呼旁边蹲着的两个抽烟锅袋子的同伴,齐齐上了船。
伴随着船橹的吱吱呀呀声,小船贴着岸边在一人多高的芦苇荡里穿行。
老妪抱着孙儿缩在船舱一角,那个行脚商人却像是缓过了气,赔着笑主动跟船工打招呼:“常爷今儿怎地你亲自来了,劳烦常爷,小的真真不好意思,这是给兄弟们吃茶的钱。”
船工抬手就收了荷包,嘴里道:“嗐,都怪下晌的天狗食日,屁的不吉利!一帮王八羔子胆小如鼠,死活不肯出来,可不就得我亲自出马?三天才走一回,这少一次进项,我怎么跟上面交代?”
行脚商人连连点头道:“那是那是,都不容易。”
说着又往船头望了一眼,奉承道:“常爷是菩萨心肠,饶了那老妪半贯钱不说,就连那两位您也没多要。”
船工跟着望向站在船头的那两人,哼笑道:“本来这船资,什么人什么价,去了回头的一个价,不回头的又是一个价。那帮毛小子只会逮着肥羊大鱼讹诈,招子却不擦亮。王三,你瞧着那两人是什么来路?”
“这……兴许是有名望的读书人。”
行脚商人说得很谨慎,船工一边摇橹一边低声道:“可不就是,他们那衣裳破旧,行囊里装的里衣却都是好料子,一般人穿得起吗?”
“那——”
行脚商人目中闪过一丝戾色,转瞬又伪装得唯唯诺诺。
船工不在意地瞥他一眼,教训道:“王三啊王三,你给咱们将军办事多年,怎么还是一副沉不住气的样子?就算他们身份不凡,可能随身带着银票财物又如何,读书人最是难办,特别是这种土埋到脖子的老头,指不定就有哪个故交同年门生在做官,江这边江那边的都有。别说讹诈欺辱,倘若抢了杀了……你以为就没人追寻他们的下落,到时候谁都不死,就死咱们这些下面跑腿办差的。”
行脚商人恍然大悟,同时明白了为什么船工特别好说话,把老妪也捎上了。
“所以啊,这种人你敬着远着,收了钱好好把人送过去就完了。”船工说着,唏嘘道,“这些年陆陆续续往南边的读书人还少了吗?南边富庶,北边干旱,谁都觉得江南好……其实啊,除了什么名士什么大儒,那等举家逃过去的乡绅书生,我看肠子都能悔青喽!”
“这是如何说?”忽然冒出的声音吓了船工跟行脚商人一跳,抬头只见那隐士模样的长者不知何时到了这边。
船工心想这人怎么走路没声,江面风浪摇晃,船行得并不稳当,这两人却像是没事人一般在船头伫立看景。他顿时一抹脸,得嘞估计真是什么有来历的人,不过这也跟他无关,于是装似不经意地摆手道:“是我胡言乱语,扰了老丈清净。”
“无妨。”老童生也慢吞吞地走过来,他须发齐整,面容清癯,一开口说话就让人无形中矮了半截。
所谓居移气养移体,人的举止、说话的语调皆是不同。
船工回过神时,方才发现自己半弓了腰。
他在心里暗骂一句,还好今个自己没昏头,这一看就是麻烦。
这个姓常的“船工”压根不想沾麻烦,他挤出几分笑意,轻快地说:“得嘞,我等会儿说的话,就当被江面上的风刮散了,过了这条江,老丈别往心里记,我也不认。”
隐士皱了皱眉。
船工放下桨,抽着烟锅袋子说:“咱北边闹干旱,颗粒无收,南边风调雨顺不假,种什么出什么也不假。可前提是,能买着地儿啊,再换句话说,买着了要能保得住!这不,荆州上月就出了一桩人命官司,有李秀才一家,耕读传家,二十亩上好的田地,传了几辈子的老底儿,叫人强买了去。二十亩啊,就给了三两银子……李秀才诉状无门,一家老小直接挂在了州府门口,这要换了在我们北边真真闹大了,锦衣卫隔天就上门了。南边呢?人拉下来乱葬岗一丢,啥事没有。”
“岂有此理!”
“老丈息怒,慢说读书人了,普通的乡绅为这个家破人亡的不知多少。这南边啊,看着盛世光景,人人富足,可要是老老实实做个佃户家里人都有口饭吃,穷得安心,怕就是怕在你有家底。”
船工慢悠悠地继续说,“比如那李秀才,他是招谁惹谁了吗?没有,他一家子人都老实本分。那是他家的田地肥沃,招人眼了吗?没有,放在北方算肥沃,在南边不算什么。我知老丈要问,如此这般,祸从何来啊?嗨,他家附近本是零散的田地,这些年逐渐被权贵盘买下了,一大片的看着舒爽,结果这中间,偏偏就夹了李家的二十亩。这就叫人不高兴了,四面八方都是自家的,中间是别人的算怎么回事啊?李家人也脑子迂腐,不肯卖祖产,如果他肯吃点亏,卖地拿银子也好。可是呐,不够市价的银子李秀才不甘心,结果就是家破人亡。”
说着,船工忽然感到后脖子鸡皮疙瘩全部蹿了起来。
这……杀气?
船工吓了一跳,连忙抬眼。
隐士模样的老者走到了船舷边,似乎张望风景去了。
其实这黑乎乎的天,月未出东山,江水没啥好看,不过文人嘛都有点儿臭毛病。
船工心想要是个牛脾气的读书人,一通文章骂得狗血淋头,掀起江南大风浪就有趣了。
“我不识字,没什么见识,不过听人说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我看这话说得极妙,太平盛世能做的只有狗,人是做不成的。”船工打了个哈哈,继续划船了。
上一章:第248章 兽拟人行 | 下一章:第250章 世沦至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