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大国崛起(19)
上一章:第235章 大国崛起(18) | 下一章:第237章 大国崛起(20) |
墨以烟气入胶泥,最繁琐的便是要收集这烟。
烟是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很难通过常规方法收集,如今匠坊的制作方法便是将两碗相盖,只留一小条空隙,下碗内放置灯油草芯,控制在火焰将灭未灭之间。
当然,即便是再熟练的匠人也不可能真的每次都能控制得刚刚好,更多的时候都是反复在点火。
烟气在上碗上积成黑色块状物,这便是最纯净的碳元素,将其收集起来碾碎混入胶中,反复捶打使其分布均匀,再入模具成型,晾干即可。
原本是没有入模具这一步骤的,墨就是实用器具,何必搞那些花里胡哨?然而,事实证明,在多了这一步之后销量便猛然间暴涨。
人毕竟是视觉动物,在墨锭上头绘了花纹描了金之后看上去就好像加了BUFF一样,写字绘画都能更上一层楼。
吕安背着手一点都不亏心地在新上市的墨块价格上涨了四成,然后成套的墨块上价格又在此基础上翻了两倍。
涨价归涨价,该有的宣传还是要有的,吕安将成型的墨块送了几套给了辞赋的提供人。用印有自己写的辞赋的墨块研墨书写,这感觉别提有多奇妙了,简直文思如涌啊,看着就让人喜欢。
作者们均都表示非常高兴,也很满意吕安这种买卖外会做人的行为,拿到手的墨块他们除了自己珍藏外,还互相间交换留存,赠送亲友,一时间这种在墨块上印上自己的辞赋的行为成为了一种时尚。
而有一块能够送人的刻有自己作品的墨更是成了极为光荣的事情。
但没过多久,随着一个异想天开的文人的一个骚操作,这种墨的另一项功能就被开发了出来,那便作为上门拜访时候的赠礼随拜帖奉上。
别人家上门送的是拜帖,我们家上门送的是印着自己作品的墨块,多别致。
另一方面来说,拜帖这东西不太实用,除非是十分有名的客人,其拜帖亦是有珍藏意义,大部分都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但是墨就不一样了,客人走了之后,主人家还能继续使用。
而且,只要不是三言两语的警句,一般正常的短文起码需要三至四块墨锭,这一套能写多久因人而异,但可以肯定的是,起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主人家都会看到自己的作品。这宣传效果,可比上门拜访一次,靠着见上一面的印象要强得多。
也不知道是谁先一步意识到了这一点,有市场就有需求,很快的,除了之前被约稿的那些文人之外,也开始有文人主动上门送稿子啦。
不过文有优劣,也有一些写的是敏感词作,亦或者是作者本人的品性有问题,铺子也不好照单全收。毕竟在墨块上头加了这些装饰的目的是为了卖货,作品本身无法吸引人岂不是违背了他们的初衷?
几次婉拒之后,匠坊找上了门,觉得这样做太得罪人了,文人相轻,笔杆子能杀人,这样下去难免会有看不过眼的要给他们使绊子。
吕安想了想,分了一部分人去做私人订制。
啥叫私人订制?
以前墨坊约稿是要给词作人钱,现在私人订制就是你得根据打模、墨的成本以及匠人的人工、需要墨的数量而给墨坊钱。这样一算价格并不便宜,但是这世界上多的是就喜欢独一无二的有钱人。
虽也有一些书生,对此表示极其的不满,觉得墨坊是双重标准,太不公平了,但大多数客人还是接受良好。
于是便有书生开始抨击吕安假公济私,扶持自家产业。对此,吕小安疑惑表示:哎哟,你们都误会啦,墨坊不是他的自家产业呢。
难道我没有说过吗?这是秦国的国企来着,营业额除了一部分作为正常税务进入东郡税务收入外,全都入秦国王室私库的那种国企哦!
吕家自从吕不韦进入了政坛之后就将商业那条线给放了,吕家老爷子甚至都没让家里头的人经商,之前吕安的叔叔从事房屋买卖的活计后来也给断了,吕家一家人全都归于寻常的书香家族,老实得不能再老实。
有人不解吕家为何如此作为,甚至就连吕家几个叔叔亦是有疑虑,然而老爷子坚持也只能照办。
吕老爷子坚持的原因很简单,钱和权,就像是干柴和烈火,放到了一起必然要出事。
吕家也并不差钱,秦国并不讲高薪养廉那一套,秦国的管理层公务员们工资相当高,足以养活自己和全家。
吕不韦得封侯领一份相邦的工资还有一份爵位的工资,又有西周旧地洛阳作为封邑,当地一城的税负全都进了吕不韦的荷包,吕安本人亦是能够挣钱,还因为做事出色,屡次得到秦王封赏。
吕安的几个叔叔虽然按照秦国律法分出去独门独户,但等吕家缓和过来之后,吕不韦作为长子亦是族长,给他们都置办了田产,加上几个叔叔当年还在炒房地产的时候眼光独到,买了几块地后来都有了不错的发展。
因此吕家人日子过得美滋滋的。吕安本人其实对于经商还挺感兴趣,但他身份亦是敏感,如果一不当心就要为人攻讦,吕安想来想去,终于被他想出了国企这么个概念。
由秦王一家人用自己小金库出资,派专人监管,和寻常商铺一样向当地官府缴纳税款,但是其收益归于秦王一家自用。
前者入国库,后者入少府。
公用私用分得特别清。
要说这事的契机还要说到吕安还是蜀郡郡丞的时候。当年的蜀郡还不是现在的富庶之地,官府备用金有限,吕安看着蜀郡这块山清水秀适合养猪的地方实在不愿意放过,然而事关当地实业,身为郡丞的他不好出资,于是狡猾的吕安就将目光看向了弟弟和好基友们。
一开始吕安只是怂恿赵小政投资一下成都的养猪企业。出于对阿兄的信任,赵小政将自己的老婆本都给了他。原以为要放个两三年,谁料蜀郡这地方得天独厚,一年四季饲料都极为充足,在吕安的种种操作之下,一年半乳猪便可出笼。
当地百姓对于这种被圈养、腥膻味淡的猪肉购买力极强,加上蜀郡产盐,被腌制过的猪肉可以卖到很远,销量非常好,出栏的成猪全数售空,资本立刻回笼。
赵政当下将本金和利息又投入了养猪场,如此就如同滚雪球一般,随着蜀郡的高速发展,这个利益链愈滚愈大。
原本他的同僚和伙伴们只是赚个零花钱,因为利润过于巨大都惊动了各自家族,逐渐出现了资本想要发声的迹象。
眼看着这些手就要伸过来,吕安当机立断,说动秦王夫妇出资投资养猪场,并且将属于别的小伙伴的资金按照比例全数购入。如此一来,养猪场成为了秦王夫妇的独资企业,吕安的小伙伴们亦是大赚一笔,除了某些背后的人有些不愉之外还算两全其美。
异人和赵姬当然没空隔着大老远来管蜀郡养畜一事,吕安于是将养猪场最后挂到了蜀郡政府之下,其独立运营之余,由蜀郡政府主要进行监督。
因为是政府企业,当地百姓对他们的信任度要更高,此后无论是售卖猪肉还是采买猪草都非常方便。在吕安离开蜀郡之前,蜀郡黑猪已经成为了巴蜀之地非常有知名度的品牌。
他原本还打算就入京述职时候顺便将这个品牌带到咸阳走向世界呢,哪知道猪是带来了,他也被带走了。
不过现在听说蜀郡的咸肉和腊肉因为口感出色在咸阳卖得相当好,甚至已经在咸阳设了专卖店。
尝到了甜头后,异人夫妇当下给了吕安一笔钱,让他去采买些产业。吕安就将几个新兴产业推了上去,其中就包括了制墨、造纸、印染等一系列产业链。
其中有以赚钱为目的的,也有微小企业需要扶持的,秦王一家都表示无所谓。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工钱的家族式企业,此前少府的收入一直都比较固定。虽然说秦国的国库中亦是划有秦王一家生活的开支部分,但是如果超支了就要被拿出来讨论,等到年底一看,这一块还是额外分类,用钱也用得很不爽。
但是现在自己有了进项就不一样了,有钱了就是有底气,就连赏赐人的时候也大方了不少呢!
而且赵姬闲着没事的时候还会看看账本,听听发展情况,试用试用新产品,盘算一下去哪里开分店什么的。作为一个拥有两个婆婆的媳妇,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解压方式。
而对于企业本身来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地方政府也挺欢迎这种永远不怕倒闭的企业到当地来投产的。既可以拉动税收又能够提供就业,谁会不欢迎?
而且关键是这些企业的管理人都只是管理人,完全不会蛮横,更不会动用肮脏手段来抢夺市场。
但在吕安为异人和赵姬点了一个粮店之后,情况又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异人敏锐地意识到了粮店这一存在在全国粮食调控上的作用,他当机立断,将粮店这一产业从少府中挪出,和治粟内史手下的太仓令做了联动,令设均输官负责调动二者。
太仓令负责收粮入库,粮店负责每月提交当地粮价,均输官负责通过设在各地粮店的粮价进行调控,平抑物价。经过半年的试用,这一政策极为有效,秦国各地粮价基本呈现平稳态势。
但同时,这亦是暴露出了一个问题——秦国粮食储存保管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粮食频繁调动的过程中,均输官们发现粮仓内普遍存有硕鼠米虫等情况,尤其是因为粮食以袋装入,层层堆叠其上,取粮时极易发生后入先取等情况,堆在最下头的粮食什么时候被吃成空壳的都难以被发现,更是多有陈腐之粮。
这一方面确实是管理不善,但另一方面也有粮仓调动不多之故,秦国的粮仓丰盈,但一般情况下其支出只有四种:
官员俸禄、供应军粮、刑徒役夫口粮、作为粮种调用。硬要说的话,勉强加一个粮食出口。但这其中无论哪一种,实则多半调动的都是当地郡县粮仓,很少会动用到秦国战略储备的那些粮仓内的存粮,而这些粮仓内基本动辄数万石粮,咸阳的粮仓更是有十万之数,入多出少,也的确使得粮仓负担愈重。
均输官默不作声,于各地暗调,最后在年底工作汇报之时将这座炸药库点燃,整个咸阳都被秦王的怒火覆盖。
作为国之相邦,吕不韦自然首当其冲被问责。一贯好脾气的秦王在这次表现得极为严苛,他令吕不韦必须在一月之内想出处置之法,否则便是要削他的封邑抵罪。
这种少见的严苛态度令群臣皆是噤若寒蝉,吕不韦只得领命,苦思冥想之下,他上了一道奏书。
这一年秋末,吕安接秦王调令,自东郡归咸阳,领治粟内史之职。
而他首要面对的,就是这个棘手的问题。
上一章:第235章 大国崛起(18) | 下一章:第237章 大国崛起(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