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龙骧军出关
上一章:第一百二十三章 京师的对策 | 下一章:第一百二十五章 孙得功 |
第一百二十四章 龙骧军出关
此次出兵支援辽东却跟西南用兵不同,受限于京营的军事体制,筹措各类器械、粮草以及调兵遣将都需要很多时间来准备,另外,皇帝还特意将这支脱胎于京营的三万人马授予了崭新的番号“龙骧军”,以示从过去京师三大营彻底决裂的态度。
在皇帝看来京师三大营发展到今天已经是落后的军事制度了,正所谓不破不立,这三大营他早晚是要废除的。每岁不知道消耗朝廷多少纹银养着这支拱卫京师,在册账目十八万的部队。可实际上三大营内的将士也就七八万,甚至还不到。
就是这七八万,也多是关系户或者泼皮无赖混入军中,贪兵饷来着,平日里剿剿地方匪寇都稍显力不从心,就更别提劳师远征,跟骁勇善战的menggu、后金作战了。
若非皇帝提前让王象乾整顿京营长达一年之久,恐怕此时驰援广宁城的兵马还需要从其余边军中抽调。
现如今王象乾被调往辽左前线,那么整顿京营的工作就应该找个接班人,皇帝命他推荐人手代理他继续整顿京营,王象乾举荐了两个人,一个是王在晋,另一个是袁可立。
王在晋主持辽务司,袁可立跟杨嗣昌在西北主持马市及整理三边防务。
这两个人都动弹不得。
如此便令皇帝有些为难。
“可笑我堂堂大明国,六千万兆民,可到了关键时刻,竟然无人可用。”皇帝愤怒的叹息道。“武将呢?从武将里推举几个有练兵特长的!”皇帝说道。
王象乾一愣,他忙道:“皇上,这有违祖制啊,除了开国初期,由将帅们指掌兵权,此后皆改由文臣督师,如此才能震慑骄兵悍将,不至于令他们无法牵制,反过来,危害朝廷。”
王象乾说的还是老调常谈,无外乎就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然后组建禁军的那一套故智。说来说去还是提放着武将,认为武将执掌兵权比文臣执掌兵权对朝廷的潜在威胁更大。
皇帝却有自己的一番计较,他说道:“非常时期,非常手段!”
“再者说,天命在朝廷!无缘无故的武将也不会冒着杀头的风险背叛朕。反倒是用人不疑,能够取得武将们的感激与忠诚,妄加猜测只会换来相互之间的提防与疑心。你不必讳言,就从九边的总兵官里挑选,看看有什么可用之才,可造之才。”
见皇帝执意如此,王象乾只得妥协,他沉吟片刻后,说道:“老臣思来想去,唯有蓟镇参将孙祖寿最为合适。”
孙祖寿?
皇帝忙道:“说说看?”
“孙祖寿虽然是个武将,可人们却以‘彬雅’来尊称他。此人身材高大魁梧,相貌英俊,崇尚节义。幼年受家庭熏陶,学文习武,颇具文人气派。”王象乾为人虽然精明练达,可也不能免俗,为皇帝举荐将才,首要考虑的还是“文人气派”四个字。
大明朝重文轻武的文化氛围实在是太过浓厚了!
“孙祖寿是万历三十二年中的武进士,三十五年,担任保镇固关的守备,他的驻地位于直隶省与山西省之间的交通要道。那地方水土不好,地里产出的粮食很少,因为当地的老百姓多为非作歹,彪悍野蛮,不知礼仪。为了改善民风,孙祖寿在训练军队之余,开办学校,让城中子弟都来上学。并制定乡规民约,明确提出孝敬长辈、兄弟友爱、邻里和睦相处等具体要求,并监督执行,使风俗民情渐渐净化。四方百姓得到消息,纷纷要求到这里来定居,孙祖寿捐出自己的薪俸,盖了许多房屋给他们居住。人多了,民风淳朴了,不再想着歪门邪道,而是一心从事农桑劳作,在山野之中开辟出更多的农田,那地方的日子也算越过越富裕。不过尽管孙祖寿治军有方,造福一方百姓,政绩突出,但因为他守正不阿,从不媚上,以致在任8年未能得到升迁。”
王象乾为皇帝举荐将才,其次考虑的是“为将清廉”四个字。
这头两个标准可都是选拔文臣的标准啊,闻言,皇帝不禁有些着急,觉着这个孙祖寿应该不怎么地,至少不会是个合格的大将。毕竟在明末这种**透顶的大环境下,怎么会有“儒将”存在,就更别提为将清廉四个字了,就是太祖成祖、仁宣之治等大明朝的高光时期,符合这两点的明朝将领也是凤毛麟角!
皇帝不悦的说道:“朕让你举荐的是统军大将,而非刀笔小吏。大明朝不缺文人!缺的是横刀立马的大将军!”
见状,王象乾忙道:“皇上,请听臣下慢慢道来。”顿了顿,王象乾讲述了一个关于孙祖寿的故事:万历四十二年,在保镇固关的守备职位上摸爬滚打了八年以后,孙祖寿终于等到升迁,跑到蓟镇标营都司任职。当时蓟镇的总兵官是刘曰梧,刘总兵对孙祖寿这个异类早有耳闻,便问他道:“听说你擅长诗词歌赋,可不曾听闻你治军有何韬略?”
孙祖寿不慌不忙地答道:“作为武臣,要通过军队来安定国家,熟练使用弓箭、刀枪是基本功,每天要出操训练,写诗撰文是陶冶情操的业余爱好。”话音落下,孙祖寿当场演练射箭,十发九中;用枪演练重扎,枪洞四周1寸左右的硬木都被他的枪锋碹下。刘总兵看得精神焕发,称赞他是文武双全的国家栋梁。
皇帝不置可否地挑了挑眉头,“如此说来,他倒是个武林高手。”
王象乾说道:“事实上孙将军在蓟镇期间,曾经单枪匹马剿灭一窝乱匪。”
“当时,松棚路有一强盗,以一杆槊使得出神入化而远近闻名。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这股强盗窜入孙祖寿的防区,孙祖寿与敌交锋,强盗用槊来刺,孙祖寿并不躲闪,展臂让过槊锋,紧紧夹住槊杆,抽刀砍其臂膀,吓得强盗弃槊而逃。那强盗的余党见状,也便作鸟兽散,再也不敢跑到孙祖寿的辖区里闹事了。”王象乾讲到此处是,不由得神采飞扬,对孙祖寿的武功颇为倾佩与推崇。
皇帝却是哀声叹气道:“王老师可知道当年萨尔浒之战中,杨镐麾下有一员猛将,名唤刘挺者?此人绰号大刀刘挺,相传他的兵器是一口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大刀,他挥舞着这口大刀每每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他一生经历平缅寇,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也算威名震海内。可在萨尔浒之战中,仍不是一败涂地?”
“老师可知道为什么?”
皇帝发问道,可不待王象乾作答,皇帝又喃喃低语般的自说自话道:“因为在萨尔浒战役前,刘挺作战都是‘小打小闹’。最大不过指挥过数千人规模的战斗,这种规模,这种程度的战斗,仅凭诸将的悍勇的确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但萨尔浒不是!”
皇帝的声音变得尖锐起来,王象乾的面色微变。
“萨尔浒是十几万几十万大军一并撕杀的灭国之战!努尔哈赤当年倾巢出动,国朝亦是精锐尽出。这种规模的大决战,绝非是可以依仗主将的匹夫之勇就能获得最终胜利的。”
“贼酋努尔哈赤现在只是一个六旬老人,水水老矣,单论拳脚功夫,马上厮杀,别说刘挺‘孙祖寿之流,就是京城街上的地痞流氓,上个三五个,努尔哈赤也抵挡不住。可贼酋的棘手之处在于他会将兵!他会万人敌之术!”
“是故,在朕眼中,荆轲、庾东、裴旻式的个人英雄一无是处!朕需要的是多多益善的韩信,是追亡逐北的冠军侯,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岳武穆!朕需要的是胸有激雷而面如常色的大将军,而不是只会逞一时之勇的匹夫!”
王象乾被训斥的面色潮红,他无法反驳皇帝的高屋建瓴,只能小声解释道:“孙祖寿并非不通兵法,事实上他善于同士卒同甘共苦,在军中颇有威望。”
“天启元年,孙祖寿任蓟辽镇参将。正值辽阳失守,援兵溃败,驻山海关的督抚高第紧闭关门,不让溃兵退进关内,溃兵气愤已极,意欲攻关。高第令道府官员前去安抚未能奏效。孙祖寿请求单骑出关安抚溃兵,溃兵仰慕孙祖寿的德行,很快安静下来并服从他们的调遣安置。当时武备松弛,人心涣散,刑罚不严,号令难以执行。孙祖寿上任以后,革除陈规陋习,禁止请客送礼,谢绝说人情、走后门。他还悬下赏格,严明法度:自副将、参将以下,作战不胜,革职不用。孙祖寿的改革措施令人耳目一新,在军营上上下下引起了震动,发生了震慑力。”
“臣想着皇上此刻需要的是一员能够练兵的将才,而非统兵打仗的将领,故而首先推崇了孙祖寿。他为将清廉又能与士卒打成一片,是练兵的不二人选。皇上若是觉着此人统兵能力不足,臣这里还有一人可以配合孙祖寿,想来两人可以相得益彰,为皇上整治京营,淘汰老弱,练就一支百战精锐。”王象乾说道。
皇帝饶有兴趣地问道:“何人?”
“山西参将满桂!”王象乾答道。
皇帝点了点头道:“此人朕倒是听杨镐谈及过。”
闻言,王象乾颇为惊诧。事实上又何止是他,满朝文武都会皇帝对于杨镐跟袁应泰的惩处颇为不满。先是把杨镐从死牢里捞出来,在京城内置买田宅好吃好住的养着,后来更是将本应该怪罪到袁应泰头上的辽沈大败,牵连到大部分东林党人身上。关于皇帝没有重罚杨镐跟袁应泰而是以备咨询之用的做法,朝野上下颇多微词,有不少人怀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心思指责皇帝赏罚不明,不能为天下表率云云。但皇帝一意孤行——他向来如此,打定主意后,便一定要达到目的,为此可以不择手段!
王象乾踌躇着,说道:“臣认为杨镐本庸臣,皇上不可轻信他。皇祖就是因为偏信了他的一面之词,而致使萨尔浒之败。”
皇帝说道:“杨镐的军事才干朕的确瞧不上眼,不过他毕竟是少数跟贼酋努尔哈赤交过手的人,而且早年间在努尔哈赤还顺服国朝的时候,与努尔哈赤有过私交,他对努尔哈赤及建州的内部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朕看重的就是这个,袁应泰也是一样!”
说着,皇帝还虚情假意的说道:“朕觉着身为帝王应该胸怀四海,不能因为臣子的一次过错就给这个臣子,盖棺定论!即便是贵为天子的朕,也偶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是你们这些做臣子的?”
王象乾感动的说道:“皇上的胸怀臣深感倾佩。”
皇帝笑道:“也许王老师跟朝野的绝大部分文武一样,瞧不上杨镐跟袁应泰,但是朕要告诉你一句话‘想要建立不世之功勋,就要少听成王者的豪言壮语(吹牛逼),多听败寇者的经验教训’。什么我对钱没有兴趣啦,先定他一个小目标啦等等之类的,毫无营养!”
王象乾不能很好的理解皇帝话里的许多词汇,但是他已经见怪不怪了。作为皇帝最宠信的几个臣子,王象乾经常被皇帝召见奏对。不止是他,徐光启、孙承宗、叶向高等人他们在私下里都讨论过时常会从皇帝口中蹦出来的陌生词汇,譬如“顶层设计”、“国家银行体系”、“改革开放”、“大航海时代”、“坚船利炮”等等之类的词句。
可即使博闻强记、学富五车如王、徐、孙、叶等大学士,也不能理解皇帝这些词句的意思,更不知道这些词句出自那本典籍。
久而久之,王象乾等人也就麻木了,算当作是皇帝的一种帝王心术,故弄玄虚罢了。
皇帝似乎也意识到自己失言了,便岔开话题道:“你刚说的那个满桂能胜任否?”
王象乾忙道:“满桂此人骑射功夫了得,是从步卒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将领,身经百战,作战顽强,正好跟孙祖寿互补。两个人一个是阴有余而阳不足,一个是阳有余而阴不足,两两相益,相得益彰。”
皇帝点了点头道:“那便通知兵部,让此二人赶赴京师报道吧。”
顿了顿,皇帝又道:“王老师,此次驰援广宁可有什么打算吗?”
王象乾一愣,“臣必然配合城内的熊廷弼,内外夹击,大败建奴。”
皇帝摇了摇头道:“这是题中应有之义,自是不必多说。朕问的是老师到了辽左以后,可有什么对策。”
王象乾说道:“臣虽然是朝中枢臣,但对于辽左兵事,还是应该以熊廷弼为重,毕竟他在那地方镇守的年岁长,对建奴也是知根知底。臣决不以枢臣的地位压迫熊廷弼,必然最大程度地配合熊廷弼作战。”
皇帝点了点头道:“王老师能以大局为重,朕心甚慰。”
自古以来朝中的枢臣跟地方的抚臣之间的矛盾是最难调和的,枢臣位高权重,抚臣则更了解地方具体事物,前者往往着眼全局,而后者局限于一地。所以历来两者常有不睦。
明朝辽事的崩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正是没有处理好枢臣与抚臣之间的关系。
不过皇帝登基以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扭转,比如他没有在熊廷弼跟王化贞之间做骑墙派,而是坚定的站在了熊廷弼一侧,将有着枢臣们支持的王化贞撤回京城等等。
皇帝虽然得到了王象乾的保证,可仍旧不大放心,他殷殷嘱托道:“熊廷弼脾气火爆倔强,王老师虽然是四朝重臣,想来他熊廷弼也不会少假辞色,若是言辞冲撞了老师,还要老师以大局为重,暂且忍让他才是。”
王象乾忙保证道:“皇上放心,臣老了,没有斤斤计较的心力了。”
皇帝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王老师,假如广宁城失守,你可收拢残兵败将,退守宁远城,在那里骆思恭为前线将士找了条退路。城头之上部署着许多火器,城池也十分坚固。”皇帝说道。
王象乾笑道:“皇上多虑了,广宁城内守军十数万,又有熊廷弼统兵,必然万无一失,再加上老臣提师驰援,断无兵败的道理。”
“不!未能远虑,必有近忧;未能做最坏之打算,就不足以存最佳之抱负。”皇帝的目光炯炯有神道:“国朝在辽左一败再败,朕不敢不做最坏之打算啊。”
王象乾心悦诚服道:“皇上圣明。”
皇帝又对王象乾吩咐道:“此次王老师督师出关,朕将派遣信王追随老师左右。信王是个好苗子,之前朕将他放在孙老师那里磨练,历经固原镇平叛与成都大捷两场平叛战争,信王都表现的不错。这一次,出关与建奴作战,王老师亦不必顾及他的皇五弟身份,该罚则罚,该委以重任,当委以重任。”
王象乾道:“遵旨。”
“对了,朕再给你一道权柄。现在建州叛军倾巢出动,在辽东的守备必然空虚,那个东江镇总兵毛文龙或可有大用。朕将节制此人的权柄一道赋予你,好好运用这个毛文龙,可抵一支三万人的精锐人马呐。”皇帝嘱咐道。
王象乾点了点头,“臣遵旨。”
上一章:第一百二十三章 京师的对策 | 下一章:第一百二十五章 孙得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