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上一章:第九十八章 一网打尽 | 下一章:第一百章 毛文龙 |
第九十九章
皇后张嫣呆坐在窗前,有些心神不宁。宫中现如今已经再传流言蜚语了,说张嫣已经失宠。无怪乎他们会以讹传讹,毕竟,皇上已经数月没有宠幸过她了。但是张嫣明白自己并没有失宠,因为皇上这些时日也没有到其余妃嫔那里去留宿。
张嫣命人唤来皇上的第二心腹太监高起潜,问道:“皇爷最近都在忙些什么?”
高起潜忙道:“皇爷身系天下安危,日理万机,所要处置的国务堆积起来,比奴婢的个头还高。”
张嫣蹙眉,又问道:“不是说朝廷在固原用兵胜利了吗?既然打了胜仗,皇爷也该歇一歇,放松一下才是呀。”
高起潜道:“回娘娘话,奴婢们见皇爷日夜操劳,也是心疼的厉害。也总拿固原镇平叛大捷来劝慰皇爷。可皇爷却说:越是得意,就越应该保持清醒。古往今来太多英雄豪杰,倒在了得意忘形上头。远有西楚霸王,近有东林党。”
张嫣面色微变。“本宫在民间的时候,素闻东林党人廉洁奉公,贤明忠正。老百姓们对东林党人都是交口称赞,真不知道皇爷受了什么奸佞的蛊惑,竟然在朝野上下掀起了针对东林党官员的风波。高起潜,你是皇爷身边的心腹,更应该担起责任来,劝说皇爷亲贤臣,远小人。”
高起潜不慌不忙地笑道:“娘娘有所不知,皇爷常常同我们讲,这东林党人里头,的确有许多贤达君子,可是自打先帝即位以来,东林党得势,于是乎朝野上下大批的官员闻风投靠,这里头的人事可是良莠不齐啊。先帝在位时日断,皇爷又年纪青,东林党人便摆出一副师长的架子,摆出一副顾命大臣的架势,每每对皇爷的施政纲领指手画脚,品头论足。到底谁是君谁是臣?这不是得意忘形又是什么?”
顿了顿,高起潜阴测测的笑道:“大明朝只能有一个太阳,一个声音,那便是皇爷!东林党依仗着自己党羽众多,根基深厚,便倚老卖老,自然不讨皇爷的欢心。”
张嫣生气的指着高起潜说道:“原来你也是个奸佞小人。”
高起潜连忙跪倒在地,他爬到张嫣身边,轻声细语的讲道:“娘娘请息怒,奴婢可算不上奸佞人物,充其量不过是个臭苍蝇,屎壳郎罢了。皇爷身边真正的大奸大恶之徒,实乃魏忠贤啊。”
张嫣点了点头,最近老有人在她面前提及魏忠贤,而她自己也明白这个人深得皇上的恩宠,但她更明白,这个魏忠贤是个祸国殃民式的人物。
“本宫知道魏忠贤不是好人,但你高起潜就洁身自好了不成?”张嫣冷笑道。
高起潜忙道:“奴婢以前摄于魏忠贤那个老王八蛋的威逼利诱,的确干了许多伤天害理,陷害忠良的事,但是最近见皇爷宵衣旰食的为国事操劳,见到皇后娘娘如此贤惠,大明中兴指日可期,奴婢便得到感召,幡然醒悟,决意同魏忠贤那个老王八蛋一刀两断。日后,奴婢愿为娘娘内应,在一旁死死监视着魏忠贤,搜集他的罪证。”
张嫣喜道:“如此便好。佛陀说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高起潜,你若是能掌握魏忠贤的关键罪证,本宫定会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高起潜闻言,自是千恩万谢,感激涕零。可是待高起潜离开张嫣的寝宫之后,还不待面上的泪痕干涸,便轻狂的大笑起来。
魏忠贤啊,魏忠贤,从现在起,有了皇后娘娘站在我这头,向皇爷吹枕边风,你还拿什么跟我斗?走着瞧吧,你很快就要失宠了——
……
乾清宫。
皇帝召集内阁群臣及兵部主要官员议政。皇帝开门见山的说道:“固原镇叛兵已除,内患消弭,现在正是着手辽东防务的最佳时机。现在辽东巡抚王化贞是一天上奏数封折子,请求朝廷给钱给粮给兵,信誓旦旦的说着要反攻,要渡过辽河,收复失地;而辽东经略熊廷弼较劲一般,每天给上奏的折子比王化贞多一倍,劝朕莫要轻急冒进,他说当务之急是固守辽西,因为辽东一败后,大明再经不起任何一场溃败了。辽西之后,便是山海关,山海关之后,便是京城。诸位臣工今天就议一议,朕到底该听信谁?”
兵部尚书张鹤鸣起身上奏道:“王化贞在辽东溃败之后,能够驻守广宁城,收拢残兵,坚守住辽西,足可见其确有真才实学。更何况,王化贞在辽西素得人心,北部的蒙古人都很敬重他。王化贞也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方略,通过款待蒙古林丹汗,与蒙古兵一道渡过辽河,收复辽东。臣以为王化贞的建议是可行的。”
皇帝点了点头,没有做出表示。
“王化贞是叶阁老的学生,叶阁老就不打算讲两句?”皇帝瞥了眼叶向高,意味深长的讲道。
叶向高上前一步,答道:“启奏皇上,正是因为王化贞是臣的学生,臣才更要避嫌。”
皇帝笑道:“朕曾问,古代圣贤都秉持着‘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心思为国举荐贤才,如此国家才能获得最多的贤才,才能昌盛富强。叶阁老可不能因为朝野中外的那点儿名声,就让朝廷少了一位贤才啊。”
叶向高面色微变,迫不得已他只能硬着头皮说道:“臣觉着王化贞的计策未尝不可以一试。现如今广宁城中已经收拢了十余万兵马,固守辽西之地,绰绰有余。假如王化贞当真有法子,可令蒙古林丹汗俯首帖耳,在我大明的旗帜下,冲锋陷阵的话,的确是莫大的助力。击溃建州叛军,指日可期。假如王化贞没有那个能耐,不能笼络住蒙古林丹汗,那么朝廷损失的也不过是些钱粮而已。辽西之地仍不会有任何闪失。”
叶向高这番话讲的与其说是老成谋国,不如说是老奸巨猾。话里话外,没有一点儿自己的意思,都是些骑墙派,折中主义的论调。
皇帝摇了摇头,他发现叶向高已经越来越像曾经的方从哲了。
“王化贞的建议的确令朕心动。”皇帝淡淡的开口说道。“款待蒙古人,每岁只需拨款40000两纹银,而广宁城中那些军队,朝廷每岁却要拨款500000两以上。从目前国库空虚的现状来看,王化贞的计策似乎更经济些。”
话已至此,群臣便晓得,王化贞的计策怕是要落空。
果然,皇帝话锋一转,又道:“可是熊廷弼离京上任前,朕已经敲定了‘三方布置策’才是收复辽东,平定建奴的国策。假使我大明朝连剿灭一个小小的建奴,都需要仰仗外夷的帮助,岂非令天下臣民耻笑?再者说,当年安史之乱,大唐也有过向外夷借兵平叛的经历,可结果怎样?不过是引狼入室!辽东尚有大明百姓百余万,若是让蒙古人入境,岂非要被狠狠的劫掠一番?”
话音落下,皇帝扫视群臣一眼,这帮家伙可都对熊廷弼没有好感,这些天因为王化贞的上奏,他们没少在朝野上下鼓吹反攻的事宜,尤其是兵部尚书张鹤鸣,更是对王化贞推崇备至,在他眼中,似乎以夷制夷成了能够拯救大明辽东百万民众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方布置策,广宁、天津、登莱。此三地一者与辽东接壤,后二者皆与辽东隔海相望,在此三地布置兵马,徐徐图之,才是稳妥的法子。”皇帝又道:“打仗嘛,前线拼的是精兵强将,可在朝廷这儿,打仗拼的却是草谷钱粮。如今国库空虚,支撑一场大的防御战都略显不足,更何况是大规模的反攻呢?想要收复辽东,剿灭建奴,最根本的法子还是要充实起朝廷的钱袋子啊。”
闻言,叶向高面色微变,心头大震。
果然,皇帝话锋一转,又道:“叶阁老,重新修订商税的事情办的如何了?”
叶向高咬咬牙,答道:“已...已经基本妥当了。新修订的商税法,每岁可多征收一百万两以上的银子。”
皇帝眉头一挑,讥讽地说道:“叶阁老还真是会替商人们省银子啊。”
叶向高连忙跪到,向皇帝请罪。
皇帝也不废话,直接伸出左掌,答道:“五百万两!每岁力求多政五百万两。”
这下子不止叶向高被吓了一跳,就连其余臣工也都神色大变,要知道就是后来向天下农民征收的辽响,满打满算也才五百多万。而在封建时代,商人的税负向来是低于农民的,除了南宋那个怪胎。
为什么呢?
因为商业是末业,商人政治地位地下呗。当然,这些只是顶层设计,民间的具体情况如何,大家伙都心知肚明。
叶向高忙道:“皇上,对商人们课以重税,恐怕会让市面上百业萧条,到时候民不聊生,恐有不测之虞。”
皇帝冷笑道:“叶阁老就是不爱动脑筋。叶阁老难道没有听说过‘累进税’吗?”
叶向高眉头微蹙,照理说他叶向高苦读诗书四五十年,不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称一句满腹经纶总不为过。再者说叶向高家中的藏书可谓是汗牛充栋,无论是儒家、道家、法家的经典他都有涉猎,可就是不晓得这个‘累进税’是个什么东西。
皇帝暗笑,累进税这种资本主义时代发明出来的新鲜玩意,你们当然不知道了。
皇帝侃侃而谈道:“所谓累进税,就是随着课税对象数额或相对比例的大小而分级规定,且逐级提高的一种递增等级税率。以一言以敝之,就是富人多征税,穷人少征税,乃至不征税。像那些大富商,大豪强,可以将税率提高到四成、五成,像一些小摊小贩,则可以灵活的将税率降低到半成、一成,乃至免征。富人们赚的钱多,需要朝廷保护的产业也多,自然应该需要多多缴纳银子,他们钱多,即便多缴纳,剩下的钱,仍旧是穷人们八辈子也挣不来的,依旧可以富足的生活,所以并不会激起民愤。而累进税又降低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穷人们的税收负担,相反的,还会提高朝廷的威望,赢得老百姓们的民心呐。可谓是一石多鸟。”
乾清宫中都是些饱读诗书之辈,能够混到大明朝的顶级官僚之列,他们都是顶聪明的人,被皇上这么一点拨,立马明白了这个‘累进税’的精妙所在。
叶向高亦是满脸的惊叹,越发觉着小皇帝深不可测起来。
叶向高一心为国,自然觉得这个法子虽然毒辣了些,但确实不失为一个高明的阳谋!但是其余臣工却是面色发白,要知道在地方上,他们的家族可都是一顶一的豪强之家,大富大贵。假如这个累进税颁行天下,那么最终要倒大霉的可就是他们的家族了。
于是乎,阁臣们纷纷站出来,陈述这个累进税的弊端,譬如伤害富商富农们的感情啊,朝廷如此无异于杀鸡取卵啊,还有什么,朝廷应该轻徭薄赋,而是不割韭菜,剪羊毛之类的屁话。皇帝一一听在心里,也记在心里,但皇帝始终一言不发,那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叶向高好心的站出来,岔开话题道:“皇上博闻强记,臣下自愧不如,只是臣很好奇,不知道这个‘累进税’的典故到底出自何处?臣苦读诗书数十年,竟然对此毫无所知,真是自惭形秽的紧呐。”
皇帝笑道:“这个典故,大概来自于黄帝。”
闻言,乾清宫内的臣工们面色怪异,似乎都被皇帝摆了一道。
在古代,说某某物、某某事源于三皇五帝啥的,大多都是哄骗人的玩意。古人就喜欢这一套,假借某某名人,给自己的东西增添名气。譬如《黄帝内经》,这个著名的中医著作,乃是西汉时期写下的,却非要将著作权人硬生生的按在黄帝头上,图个啥?还不是故弄玄虚,借着黄帝的威名,给自己的医学著作抬高身价。
所以皇帝刚刚所言的言外之意就是说,这个累进税是朕自个儿想出来的法子,并没有什么典故可循。虽然知道皇帝耍了大家伙一遭,可诸位臣工也是敢怒不敢言,人家是天子,是皇帝,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你若是不知好歹,拆穿了皇帝的话,还能落好?
“总之,充实国库的事情,宜早不宜迟,叶阁老,整顿九边的事情算是办砸了,可朕并没有怪罪你,这一次可不能再辜负朕之重托了啊。”皇帝殷殷嘱咐道。
叶向高嘴角一抽,心说,九边的事情为什么会办砸?您自己心里还没点儿数吗?老夫我还不是着了您的道儿。
叶向高心里苦,可他不说,只是眼角噙着泪花,嚷道:“本来臣是要辞官归乡的,毕竟九边出了那么大的纰漏,臣罪无可脱。但皇上不以老臣年迈昏聩而遗弃老臣,老臣又怎能不竭尽愚智,以报效君上?”
皇帝点了点头,心说,小样儿,哭的还真像那么回事。
……
十余日后,孙承宗、朱由检班师回朝,皇帝发孥金二十万,犒赏参与平叛的将士。这可是大手笔啊,要知道当年泰昌皇帝即位之初,往辽东那个汇聚了二十多万兵马的重镇,也只是封赏了两百多万的银子,而此次参与平叛的军队,加上保障后勤的两万多人,满打满算才五万人马。
皇帝的大手笔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在向天下英雄豪杰表明一个态度——新军是皇帝一手拉起来的队伍,皇帝对新军自然高看一眼,手里头的封赏自然不会吝啬。所以大明的有志青年们,你们还在等什么?速速来新军投军报效吧。
除了银子的犒赏外,皇帝还大肆分封将领,他慷慨的将这些名誉头衔从乾清宫内签发下去,反正又花不了多少银子,皇帝自然不会吝啬。
孙承宗到固原镇跑了一趟,赚了个太师的荣誉头衔,也正是这个“三公”的头衔,令东林党人又看到了东山再起的希望。因为满朝上下,太师只有一个,那便是孙承宗一人,而孙承宗又是实打实的东林党人,所以皇帝的这一封赏,自然而然地就被东林党人视作一种信号,一种皇帝并没有彻底放弃东林党的信号!
当然,这也是皇帝背地里有意为之。
东林党毕竟根基深厚,党羽众多,在朝野上下影响力极大。皇帝虽然是正统,是天子,但也不愿意将东林党逼的太狠。到时候鱼死网破,皇帝也落不了好。
朱由检被封为信王,皇帝还增加了信王的护卫数量——2000人。
明初,朱元璋老爷子定下的规矩,就是藩王们掌握军队大权,对外抵御蒙古人的侵略,对内平叛、攘除奸贼。所以明代的藩王从娘胎里出生,就拥有军事大权,当初被分封在九边的藩王们,哪一个手中没有个几万人的护卫?就算是内地的藩王,帐下也有好几千护卫,绥靖地方,打击豪强匪盗,安境保民。
老爷子的初心是好的,事实上,想要让国家长治久安,兵权的确应该掌握在皇室子弟手中,否则大权旁落,岂不滋生出乱臣贼子?
但是老爷子没有料到的是藩王们也有自己的私心,老爷子没有料到,这种私心会盖过亲情,盖过血缘!
当成祖皇帝靖难成功以后,为了防止其余藩王效仿自己的成功之路,便数次削藩,成祖的子孙后代,也都秉承着一贯的策略,就是对各地藩王削削削。到了天启朝,即便是尊贵如福王,手里头的护卫也不过区区三四百人。这三四百人保护偌大一座福王宫都捉襟见肘,就更别提起兵造反了。
基于这种大背景,皇帝恩赏给信王的2000名护卫的数额,可算是天底下独一份了。
至于孙承宗、朱由检之下的将校,如李如柏、张世泽、巴图、秦良玉等也各有封赏,唯有骆养性被皇帝投入大牢,但并没有被立即处死。
孙承宗班师回朝的第二天,皇帝便召见了他,要同他商量一下,三边的善后事宜。
上一章:第九十八章 一网打尽 | 下一章:第一百章 毛文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