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密会百福楼
上一章:第八十二章 | 下一章:第八十四章 劝降诏(求收藏) |
第八十三章
见三人似乎有所顾忌,叶向高笑道:“骆思恭就是百福楼背后的东家之一,在这里大家大可畅所欲言。咱们今日所谈所论,绝不会被锦衣卫知晓。而老夫自然也不会多嘴,今日老夫只带了耳朵,没带嘴巴。”
孙承宗、徐光启、王象乾三人大吃一惊,没想到这百福楼背后的东家竟然是骆思恭!
“阁老畏惧骆思恭?为何不参他一本?仅仅百福楼一项,就足以搬到骆思恭。”孙承宗试探道。
叶向高笑道:“老夫不是说过了吗?他只是东家之一。”
三位帝师面面相觑,见状,叶向高笑道:“也不瞒你们,不止这百福楼,就连婉清院、福禄赌坊等如雷贯耳的所在,背后也都有骆思恭的影子。但他还不是大头。真正的东家其实是在京的三位藩王,乃皇祖之子,先帝同胞,今上皇叔——瑞王、惠王、桂王三位殿下。”
闻言,三位帝师变了颜色,在皇祖朝时,这三位王爷并没有什么存在感,当时先帝跟福王斗法,他们三个小可爱那里敢掺和?就是朝中大臣也时不时的要参奏一本,说他们不能履行皇室宗亲的职责,在京师骄纵行事,欺男霸女云云。做了几十年“小受”的三位王爷熬走了万历皇帝之后,地位便上升了一大截,因为先帝即为,他们一下自从“儿藩王”便成了“手足藩王”,但先帝毕竟是他们的兄长,想要惩处他们无论是从法理上讲,还是从孝道伦理上讲,都名正言顺,毕竟长兄如父,分封他们为王的皇祖崩逝了,身为长兄的先帝,便自然代行父权。可是到了天启皇帝这一辈,三位藩王的地位便陡然提升。虽然从法理上讲,藩王们的权柄来自于皇帝,可是从伦理孝道上来说,三位藩王却成了皇帝的皇叔父!也就是说皇祖在世时,三位藩王地位尴尬,无论皇帝还是大臣们谁想踩上一脚都可以,到了先帝时,藩王们地位上升,除了先帝之外,大臣们想要踩上一脚,就需要掂量掂量了。及至今上即为,三位藩王真可谓是翻身农奴把歌唱,一朝成了皇帝的长辈,按照孝道,皇帝逢年过节还需要给他们送礼嘞!到了这时候,就连皇帝想要惩处三位藩王,也不得不投鼠忌器。毕竟是自个儿的叔叔,若是皇帝连自己的叔叔也不放过,这在朝野上下造成的舆论影响就大了去了。三位帝师深谙其中道理,见此事涉及到三位皇祖亲封的藩王,便不在开口。
徐光启转移话题道:“袁应泰丢失辽左,致使辽东百余万民众尽为虏贼所役,其罪无可赦。三法司会审的结果似乎也是这样。”
叶向高两手一摊,说道:“实不相瞒,三法司会审的卷宗皇上看过了,还朱批了六个字。”
朱批大权自古就是皇帝权柄中最重要的一项,但是明中后期以来,朱批大权逐渐被宦官包揽了过去,自嘉靖皇帝开始,明朝皇帝亲手朱批的折子都极为罕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勤政的崇祯皇帝登基以后才被遏制住。
有鉴于此,三位帝师都有些好奇,徐光启忙问道:“皇上御笔撰写了那六个字?”
叶向高摇头苦笑道:“不准,发回重审。”
闻言,孙承宗、徐光启跟王象乾三人面面相觑,愁眉不展。
“如此说来,皇上不想定袁应泰的死罪?”
徐光启问道。
叶向高叹了口气道:“这也正是让老夫倍感困惑的事情。”
孙承宗抬手夹了块五香酱驴肉,笑道:“恐怕叶阁老非但倍感困惑,还倍感惊惧嘞。”
叶向高眼前一亮,答道:“不愧是稚绳,这句话算是说到我的心坎儿上了。”话音落下,叶向高举起酒杯,敬了三位帝师一杯。
徐光启、王象乾、孙承宗三人虽然都是被皇上即为宠信的帝师,但在叶向高眼里,他最器重的只有孙承宗一人。徐光启虽然隐隐有三位帝师之首,天下第一宠臣的架势,可他亲近泰西人,鼓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已经将满天下的读书人得罪了个七七八八,在叶向高看来,徐光启的政治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身为人臣,恪尽职守甚至邀宠媚上都是必要的功课,对于徐光启总能够讨得皇帝欢心的本事,叶向高非但不想许多文臣们那样心存鄙夷,相反,他甚至有些羡慕。试问古往今来哪一个在政治上有过一番大作为的臣子,不是跟君主打的火热?商君与秦孝公情同手足、昭烈皇帝与诸葛武侯更是千古君臣典范、天王苻坚与王猛亦师亦友......
叶向高多羡慕徐光启啊,若是他叶向高也有这邀宠媚上的本事,那该多好?可是身为人臣,仅仅会邀宠媚上还不信,还需要能够御下服众。贴别是在文官势力极大的明代。正所谓“皇帝与士大夫共坐天下”,想要位极人臣,做一番成绩,保一生富贵,仅仅讨好皇帝还不够,还需要在士大夫群体中树立足够高的声望。如此两条腿走路,才走的既快又稳。
明代自张居正以后的首辅们、阁臣们之所以权柄越来越小,地位也越来越尴尬,究其根本就是他们往往难以兼顾皇帝跟士大夫群体的情绪。皇帝心仪的首辅,士大夫们却认为该首辅只会迁就皇帝,一味的邀宠媚上,为了讨好皇帝,为了升官发财,将气节节操丢尽了都,自然人人喊打。而士大夫们心仪的首辅之臣,皇帝又觉得他不能体恤圣恩,不能尽心竭力地替自己办事,自然隔三岔五的找麻烦,直到能够一脚踢开为止。
所以在叶向高眼里,徐光启并不是个能够寄予厚望的政治家。
而王象乾也不行,首先,王象乾的年纪比叶向高还大十来岁,即便王象乾是姜子牙、诸葛亮那样的治世能臣,可又能替国家发光发热多长时间呢?王象乾今年虚岁都七十五啦。正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王老大人能不能迈过八十四那道坎儿还难说嘞。又怎能托付大事?
再者说,王象乾老大人擅长治兵治国,而不能治心呐。现如今的国朝,什么妖魔鬼怪没有?什么幺蛾子没闹过?妖书案、梃击案、移宫案、红丸案......音犹在耳啊!王象乾当年身为吏部、兵部两部尚书,可为大权在握,实权在握,却仍是难以招架朝野上下的弹劾污蔑,为了自证清白,竟是一气之下,辞官回乡。如此心性,如此爱惜自己胜过爱惜国家,又如何能够托付重任?
但孙承宗不一样,他是东林党人,曾在国本之争中,久经考验的战士,在皇祖、皇考两朝的四案之中,也展露出超然的政治智慧。最关键的是孙承宗既身受东林党人的爱戴,也因为知兵事而被皇帝宠信。
孙承宗才是如今国朝上下,唯一一个用“两条腿”走路的大臣。仅这一点儿而言,就连叶向高这等三朝阁老也远远不如。
“稚绳,既然你瞧出了老夫心中的恐惧,那么不妨就袁应泰案,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老夫洗耳恭听。”叶向高道。
徐光启跟王象乾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们紧紧盯着也想搞跟孙承宗,实在想不通他们两人到底在打些什么样的哑谜。
孙承宗说道:“本来下官也一直很困惑,袁应泰丢失辽左,多大的罪责啊。更何况今上即位以来,对边事对武备那是极为热衷。下官愿意为出了这等岔子,盛怒之下的皇上还不把袁应泰五马分尸喽啊。可是下官猜错了,皇上的确很愤怒,但多半是做做样子,若是真的动了肝火,何不让锦衣卫拿了袁应泰下诏狱?到时候想怎么折磨袁应泰,想怎么定袁应泰的罪,那还不都得顺着皇上的心意?”
叶向高频频点头,暗道自己果然没有选错人。
徐光启跟王象乾则是大吃一惊,他们忙问道:“皇上不生气?怎么可能?”
孙承宗摇了摇头道:“皇上怎会不生气?可皇上生的的确不是袁应泰的气啊。”
“那皇上在怨恨谁?”
徐光启问道。
孙承宗笑道:“原本我也很困惑,直到今天在文华殿对奏过后,我心中的疑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叶向高忙道:“哦?说说看,稚绳,是什么叫你一下自拨云见日的?”
孙承宗道:“当下官得知固原镇兵变的事情以后,便预感到阁老您似乎要大祸临头了。及至文华殿对奏之时,皇上撤掉了您的座位,更是令下官心里头‘咯噔’一下子啊。”
叶向高点点头,刚刚在文华殿的一幕幕再次浮上心头,他仍心有余悸。
“可是令下官没有想到的是阁老您吉人自有天相,皇上也是宽宏大量,竟是只罚俸一年,以示警告,如此虎头蛇尾,当时下官就觉得此事太过蹊跷。”孙承宗又道。
徐光启跟王象乾两个连忙点头道:“外患未靖,内忧又起,我等也以为皇上会龙颜大怒,降罪于叶阁老嘞。可是谁知有一次揣摩错了圣意。”
孙承宗笑道:“原本我也想不通这件事,知道后来我尝试着将叶阁老这件事跟袁应泰的事联系起来后,一切便都解释的通了。”
闻言,叶向高眼中闪过一抹精芒,他几乎是一瞬间就领会了孙承宗的意思。
“无论是辽左沦陷还是整治九边过激生出了兵变,皇上并非不生气,而是不生袁应泰跟叶阁老的气罢了。”孙承宗侃侃而谈道:“可冤有头债有主,这两件大案的罪责不归到袁应泰跟叶阁老头上,又有谁能够背下这样一口大锅?”
叶向高面色苍白,他问道:“如此说来,你也觉得皇上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喽?”
孙承宗点了点头,叹息道:“当今朝野,除了这个‘沛公’,还有谁值得皇上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围追堵截?”
听了叶向高跟孙承宗的神仙对话,徐光启跟王象乾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两个摇头苦笑,对饮了一大白。徐光启问道:“二位,二位!叶阁老、稚绳,你们到底在讲些什么?什么项庄舞剑?沛公指的又是谁?”
孙承宗摇头叹息道:“当今朝野,除了东林党,谁还值得皇上如此大动干戈?”
徐光启跟王象乾皆是大吃一惊,“什么?你是说皇上不日要清算东林党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吧,皇祖排挤东林党,东林党便团结在了先帝身边;及至先帝即位,则三党见弃,东林党如日中天;到了现在今上即位,东林党又怎么可能不腾出些位子,让给今上的羽翼?若是东林党人聪明,不贪恋权柄则还罢了。若是相反,恐怕一场席卷朝野上下的腥风血雨是在所难免了。皇祖能够清算‘张党’从而实现乾纲独断,政由己出,那么今上也可通过清算‘东林党’,来推行新政。”孙承宗的话令徐光启跟王象乾感到毛骨悚然,而叶向高却似乎早已经料到了一切,他不咸不淡的讲道:“稚绳,噤声!”
孙承宗抱歉的朝徐光启、王象乾二人拱了拱手,闭上了嘴巴。
叶向高苦笑道:“这件事就聊到这儿,吃酒。”
叶向高有意淡化刚才的紧张气氛,但三位帝师那里还能静下心来?
孙承宗喝了两杯酒水后,开口道:“实不相瞒,皇上留下我、五殿下以及李如柏,是去见了四川石柱司宣抚使秦良玉,皇上下令让秦良玉跟随我一同前往固原镇平叛。”
王象乾笑道:“这个秦良玉老夫倒是印象深刻,他父亲秦葵也是一员儒将啊。秦良玉打小便从其父操练武艺,演习阵法,显露出一般女子所难企及的军事才干。”
王象乾的确跟秦良玉有过交情,事实上,秦良玉能够有今天,也是王象乾在朝多加保举的结果。平播战役后期,王象乾任川贵总督,曾一再向朝廷举荐秦良玉这员女将。
王象乾又道:“老夫这里还有几则这位‘花木兰’的轶事嘞。”
叶向高忙道:“那么就劳烦王老大人同咱们讲讲啦。”
王象乾哈哈大笑,讲道:“秦良玉跟几个兄弟都在秦葵帐下学习校武、兵法,一日,秦葵对她说:‘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可惜你不是个爷们儿,你的兄弟们的武功兵法都比不上你)。你们才,这位花木兰怎么回答的?”
叶向高忙问道:“秦良玉怎么说?”
王象乾抚掌笑道:“她说:‘使儿掌兵柄,夫人城,娘子军不足道也’。秦葵听她这么说,便高高兴兴地将兵权交给了自己的几个儿子。”(‘害羞’爹爹还是让伯叔兄弟们掌兵吧,‘夫人城是则典故’娘子领军打仗那里见得了人?)
叶向高、徐光启、孙承宗三人皆是饱读诗书之辈,听到“夫人城”三个字,那里还听不出秦良玉的言不由衷啊。
“想来这个秦葵儒将之名有些名不副实吧?”叶向高嗤笑道。
王象乾哈哈大笑道:“可不咋地!秦葵到死也只混了个贡生!他那里晓得‘夫人城’是什么意思啊。”
听王象乾这么说,几个老头子再也忍不住,便放肆的大笑起来,直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落下来了。叶向高一副搞事情的模样站起身来,用铜槌敲了敲一旁的玉瓮。玉瓮声响了三下,一位妙龄少女推开房门,绕过屏风走到几人面前款款施了一礼,问道:“不知众位客观唤小女子前来,有何吩咐?是要添菜呢,还是添酒?又或是听曲儿?”
叶向高扶着笑的酸疼的腰,答道:“皆不是!既不添菜添酒,也不听曲儿看戏。”顿了顿,叶向高朝少女讲道:“老夫且考考你,可知道‘夫人城’的典故?”
少女沉思半晌后,答道:“据小女子所知,夫人城的典故有两个,一个是说东晋太元初,前秦苻丕围攻襄阳城,守将朱序之母闻秦兵将至,自登城巡行,至西北角,以为不固,遂率百馀婢及城中女丁筑斜城于其内。及秦兵来攻,西北角果溃。晋兵移守新城,苻丕久攻不克乃还。 襄阳人为纪念韩氏的功劳,遂称此新城为夫人城。”
叶向高哈哈大笑道:“酒肆女姬远胜秦葵那个贡生矣。”闻言,三位帝师亦是大笑不止,却是闹得不明情况的少女面色绯红。王象乾插嘴道:“另一则典故又是什么,你若是也能说的上来,这定银子,就归你了。”王象乾说着,便从袖口内摸出十两纹银。
那少女连忙笑吟吟地讲道:“另一则典故指的乃是‘范夫人城’。《汉书》曾写道:汉军乘胜追北,至范夫人城。这个范夫人城本是汉军建筑的城池,后来驻守城池的将领阵亡了,他的夫人范氏率领士卒保全了那座城池,范夫人城便是因此得名。”
“好!”
王象乾大喜过望,他亲手将十两纹银交给少女,笑道:“了不起啊,小小年纪,竟然记得住《汉书》中的词句?”
少女答道:“妾倾慕汉朝国威,汉军武威,故而对汉史方面的书籍略有涉猎。”
叶向高乐不可支的说道:“你这小丫头可不简单,一个略有涉猎,可是把国朝的贡生都给比下去了。”
闻言,三位帝师老不正经的哈哈大笑,闹得少女更加莫名其妙了。虽然她觉得几个老家伙脑袋可能有点儿老糊涂了,可是那十两纹银却是货真价实,喜的少女连连道谢。
待少女退下之后,叶向高笑道:“如此说来,这个秦良玉是十分想掌兵的才是。只不过女儿家羞涩,所以难以启齿,不敢挑明了直说,便扯出了一个‘夫人城’的典故来表明心意。原以为自己的爹爹好歹也是个国朝贡生,谁料想到呢?自己的贡生爹爹竟是个二把刀,愣是没听懂啊,哈哈哈哈。”
王象乾笑道:“秦葵这老小子是个二把刀倒没什么,却是害得秦良玉这个璞玉差点儿蒙尘嘞。”
闻言,孙承宗连忙请教道:“王老大人,不日下官就要带着秦良玉到固原镇平叛了,下官对这个秦良玉不甚了解,还望老大人不吝赐教。”
王象乾忙道:“好说好说,至于这个秦良玉,老夫早有定论。”顿了顿,王象乾郑重地说道:“此女饶胆智、善骑射、熟韬略、工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
孙承宗大吃一惊,这可是个了不得的评价啊,更何况秦良玉还是个女将。
“浑河一战,难道稚绳还不清楚川地白杆兵的坚锐吗?”王象乾笑道。
孙承宗忙道:“白杆兵不是其丈夫马千乘训练出来的吗?”
“马千乘?哼,那虽然跟戚少保一样惧内,却连戚少保一勾的治军本领也没有,白杆兵之所以能够横扫南北,此皆秦良玉之功也。”王象乾斩钉截铁地说道。
孙承宗郑重地点了点头,说道:“老大人啊,受教了。下官明白该怎么委任她了。”
叶向高的关注点却不再此,他插嘴道:“马千乘也惧内?”
王象乾嘿嘿笑道:“可不嘛,如此就要牵扯出另一段有关秦良玉的典故了。”
“快说,快跟咱们讲讲吧。”
“讲讲?”
王象乾卖了个关子。
“唉,讲!”
叶向高急道。
上一章:第八十二章 | 下一章:第八十四章 劝降诏(求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