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途
上一章:在国际食品组织 | 下一章:在酒店 |
亲们,电脑与手机端都用www.xiuluoxiaoshuo.com打开访问,非常方便,一定要记住哦。
七月三十一日这一天,她抬脚迈出了这座位于伊斯坦布尔的金碧辉煌的国际大酒店,从此离开了国际组织筹划的世界,作别了各种会议和各类庞大机构——这些场所四处飘散着那种隐形的、丰裕得被人视如草芥的金钱气息。她离开酒店前,只喝了点儿咖啡,吃了几块蛋糕,就花去了两英镑,但她想都没想看一看价格清单。她走到街面上,一位出租车司机想多要几便士的车资,她着急地轮换着用三种语言叽里呱啦地与他讨价还价。
她就拎了一只行李箱。行李打包她是行家里手,箱子的每个角落和缝隙都能被她充分利用起来,因为这么多年来,她成天替那四个世界公民级别的孩子买这买那、整理行李,那几个孩子穿的用的,可全都是世界各地最繁华街道商场销售的上等货。她听说阿梅德的妻子和她身材差不多,就送了几件新买的时髦衣衫给他妻子。阿梅德拿着衣服,双手微颤,难以置信,也有点不愤——她希望令他愤愤不平的不是她,只是社会现状——与阿梅德合作的这一个月里,她目睹了阿梅德的八面玲珑和自制隐忍。
她身穿一袭炫目的粉裙登上飞机,这身裙子和她的红头发和晒不黑的白皙皮肤形成强烈反差——土耳其本地人不是天生黑,就是经不得晒——和他们在一起,她的肤色本身就够抢眼的了。她拿了《巴黎竞赛画报》《今日风采》《卫报》《时代周刊》和《世界报》看,杰弗里拿的是《巴黎论坛报》《国际时代周刊》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等到他俩把双方手中的报纸都看完的时候,飞机刚好飞在直布罗陀海峡上空,两三小时之后,他们已经在马拉瓜喝开胃酒了。
她的耳朵再一次遭受严厉责备——西班牙语比土耳其语更令她为难,因为她知道它邻国的语言。她的四周都是她毫不费劲就能听懂的语言:此处是食客和服务生活动的中央舞台,说西班牙语的全都在舞台之外,但是等到台上的嘈杂声消失之后,台下就会再次响起含糊不清的话语:西班牙语在自己的海边城市只是多余的小角色。
从六月初起,各地游人便陆续拥入这个阳光海滩,到现在几乎已经水泄不通了,不难想象,假如从空中俯瞰,这个半岛肯定负重下沉,四周是波涛翻滚的大海——一侧是蔚蓝的地中海,一侧是灰蒙蒙的大西洋。不用多久,数以百万计的人群将身穿花花绿绿的衣服,撑着遮阳伞,戴着太阳镜,连同他们入住的酒店、娱乐的夜总会和享用的酒家,纷纷在岛上粉墨登场。
在一棵高大的木槿树和几株蓝茉莉之间摆了一张桌子,那几株蓝茉莉在灯光的照耀下,变成蛾子般的灰色,看不到原本的蓝。桌边的一对男女没有面朝人群而坐,显然他们不愿看沙滩上的人潮。他俩的手时不时地碰一碰,甚至紧紧地握一握。还亲吻了一两次,都是蜻蜓点水般的,中规中矩,颇为滑稽。或许旁人也注意到了,他们的目光老是看着别的什么地方,眼神非常专注,但是视线不是落在与己同类的人群当中,而是落在正在沙滩上嬉耍的不同国家的年轻人身上。那些年轻人没有下海嬉戏,没有:多亏老天有眼,那种玩法显然无异于玩命。如水的月华照得海面波光粼粼,水面下危机四伏,不让或者近乎不让人类躯体与之接触。海里的确有一两个人在游泳,向世人表明自己自信或漠然的态度:将躯体交与这样的大海的举动已然就是一个宣言;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一个人所点的菜肴,下不下水游泳,让不让孩子踩水玩儿,推断出他看待未来的态度。比方,在餐馆里,男的会煞有介事地点道本地鱼,那气势那眼风,整个餐馆都感觉得到他的情绪,今晚我很躁动。换了从前,在一家推崇香槟寓意的酒家,他要的就是香槟。同样,在和煦的早晨,看到走进大海的女孩,人们会看上几眼、扮个鬼脸或耸一耸肩:那个女孩,她不怕,可我怕,我才不冒那个险呢。但是,既然身体不敢亲近这片曾经半夜三更人们还在里面戏耍游泳的海域,来自各国的年轻人如今便在方圆几百英里的海滩上弹吉他跳舞。
那对男女的目光无疑是热切的:男子非常渴望能跟他们在一起;而女子呢,一边想着自己的几个孩子,一边观察着那男子,看他想要什么——瞧她的神情,好像只要男子需要,就立即奉上香油和安慰供其所用。
男的是个消瘦的年轻人,模样俊秀,但并非仪表堂堂,因为他的外表很像当地居民:褐色眼睛,滑溜溜的黑发,橄榄色皮肤。不过,只要他一开口说话,就知道他是个异乡客。
女子的年龄比他大,但比他引人注目,因为他已经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了。女子是个地道的红发女郎,皮肤白皙,褐色眼睛宛如葡萄或提子。长了一张讨人喜欢的温和面容,头发剪得很雅致,打理得有款有型,一头雕塑般的厚实波浪,又浓又密,看着它就让人情不自禁地想伸手摸一摸,或确切地说,是让她的爱慕者产生这个念头。餐厅服务生知道,要花多少钱才能剪出这样的头发,买到她身上那样的衣服,所以自然而然希望能够从她那儿得到一大笔小费。
也许,这对男女走到哪儿都令人侧目……的确,此时就有人内行地、认真地打量他们。不管是在机场,还是下了飞机与同机乘客并排坐在摆渡车内,还是后来在酒店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房间是他们从土耳其打电话以国际食品组织的名义预订的——他们都处在他人注视的目光中。他们被人审查、出票、分类,然后贴上标签,办事人员全都是业内的行家里手,整个夏天,主要工作就是观察评估访客,此外别无他事。访客大抵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组团游客,他们在老家——英国、法国、荷兰、德国和芬兰——被组成团,然后集体坐火车或飞机出行,集体入住,最后像包裹似的被集体发送回国。他们的私人底细、经济状况或个性特征,最好猜测。老练的酒店经理或服务生只要五分钟便可弄清,并给他们一一归位。第二类是国际青年,这些年轻人像鸟群或兽群一样,成群结队出没于海边各处,我行我素,目空一切。他们只是锦上添花一族,不过,看着他们总让人心潮起伏,五味杂陈——羡慕、嫉妒、不以为然等等情绪不一而足——不过总的说来,从他们身上很难有所获益,然而假以时日,等到他们年龄渐长之后,不是成为第一类,就是加入第三类。第三类人数最少,起先他们也都是普通游客——或如同孤独的狼,或成双成对,或携家带口,自助出行,兴致勃勃地安排自己的行程。在旅游界的专业人士眼里,这些透着哲学家或赌徒气质的游客,是最有意思的群体,因为他们中间各色人等都有,有富有穷,有怪异者,有孤僻者,有畏罪潜逃者。毋庸置疑,大多数情侣都属于这个群体——就是说“年轻情侣”不算在内,因为青年人原本就处于求偶恋爱或性欲旺盛时期。同样毋庸置疑的是,这些结伴出行的男女,未婚情侣远远多于已婚夫妻。就在五年或十年前,还有明文规定,禁止市民身着比基尼,甚至露膝盖露肩膀的衣服出行,哪怕是在海滩和露台上穿都不允许——风纪警察四处巡逻,确保令行禁止——而现在,这些清规戒律在金钱的高压之下迅速土崩瓦解,与之一同消融不见的还有那个缄口不语的大写的“不准”,以前因为这个词,结伴旅行的未婚情侣想到酒店订间客房都困难重重。当然不是毫无可能,还是有不少身体力行者,但是他们行事都很小心隐秘,未婚的方面往往还得隐瞒真相。现如今,骄阳似火的海边,整个夏日这几个月,热闹如狂欢节。沙滩上随处可见嬉戏亲昵的“孩子们”——那些天性无知无畏者,跳进温暖凶险、日益污浊的海水寻欢作乐——有时像猫狗一样随地交欢,毫不规避。酒店经理对这一切已经熟视无睹了,虽然他本人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和爱家的好男人,平心而论,要是在平常的生活中,看到可能犯下这种罪行的女子,他连话都不会跟她说上一句。要是他自己的女儿未婚失身让他颜面尽失,肯定会被他逐出家门。可就是这个男子,将陪伴在并非自己丈夫的男子身边的女子,迎进他那洁净体面的酒店、床上和酒吧,陪着笑脸、俯首哈腰地与客人主动搭讪,祝他们午安晚安胃口好,对他们没有一丝不满,言语之间没有半点儿责备之意——这么说吧,是有那么一点点的不满,或许只是点滴暗示,告诉对方自己是迫于经济压力不得已而为之,虽然他(酒店经理)负责他们吃住,但至少还是清楚他们是有违伦理的一对,他本人仍然是知廉耻懂礼仪的——他不动声色地将这些信息告诉对方,因为非常含蓄,对方完全可以选择置之不理。
从社会现实角度讲,这一对男女被这些专业人士归为奸夫淫妇类。同时他们这种恋情——女大男小——又可被划为需经时间考验的一类。酒店的前台服务生拿到他们的护照填写入住信息时,看见他俩的年龄悬殊如此之大,好生惊诧。但是,他们的举止既不轻浮又不局促,神态落落大方,很有分寸。不过,根据传统恋爱模式,像他们这种特殊恋情,女大男小之恋,当是极其无望的,浪漫的,至少是缠绵悱恻的。或许吧——情感法则中存在一些虽未成文却不容置疑的价值判断,似乎暗示——他们这种关系虽然轰轰烈烈,但最终只能落得一个痛断肝肠的下场,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像他们这样的恋人,能最终修成正果的实属罕见。瞧他俩的模样,几乎无所谓他人眼光,满脸诙谐——像在自嘲似的——难道他们对这种关系能够安之若素?——绝非如此!因为仅仅靠良好的修养是不能像他们这样有分寸的——内行人士如此断言,他们的双目经过十几个夏日的历练,也已是“火眼金睛”,只消一眼便能探知对方所属阶层、性欲特征和经济状况。也许,人家原本就不是情侣?他们不可能是母子——不,绝对不可能。姐弟呢?不对,谁会相信从同一个娘胎里会生出如此迥异的两个人?或者是对不般配的夫妻?也不对,他俩的言谈举止缺少夫妻间惯常的默契——再说,桌上不是还摆着他俩的证件吗?他俩铁定是情侣,别无其他可能性。
就这样,这两人的关系被确定下来了,属于务必宽容对待的一类,因为就该国而言,要求依旧严格:男子仍然要求女子恪守妇道;再说,就是在那一类里,他们也是另类,就像并不相爱的情侣,尽管他们的确像情侣一样手牵着手,或轻吻对方。恰恰就是这一点,让服务生的态度有点儿冷淡,心里略觉不满。(当然了,这种反应他们自己并未意识到,因为他们还承望从这对情侣那儿得到一笔高于平时的小费呢。)杰弗里之前来过西班牙三次。二十岁的那次都是在海边度过的,和此刻他无限向往地注视着、正在嬉戏的“孩子们”一样。看到他的眼神,身边这位母亲,因为对他人曲意迎合了近四分之一世纪,几乎能够感同身受。她看着他瞧那些小姑娘们,她们一个个貌美如花,或者看似貌美如花,因为四周灯光闪烁迷离,小岛风光旖旎,大海涛声轰鸣,在月光的照耀下,她们宛如移动的结实的发光体——海边夏日的景致霎时间变得格外动人心魄,因为大家都觉得,海边的时光,自己的旅程,日出日落的美景,以及大海的气息,不久终将结束,一去永不复返。她看着他如此渴望那业已逝去的东西——青年人的自由与放任——知道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他再也无法和他们在一起了。去年夏天在荷兰的时候,他还是其中一员。可是就在去年夏天,他已经发觉自己去错了地方,感觉特别扭,因为就在当时他已经知道,他不能走下露台混到他们当中,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像“他年轻时那样”——这是他的原话,虽然他说这话是为了自我调侃。但是他很想加入他们,融入那个友好的群体,到那个几乎一无所求的地方去。他对她说了心中的想法,或许他该下决心做个“中年嬉皮士”——他的口吻充满调侃和自贬,其中不无痛苦。干吗不呢?去了不合适的地方,不管你做什么,肯定都非常滑稽,那么干吗不将错就错,索性痛快玩上一场呢?话又说回来了,他肯定是玩不痛快的。他的教养令他搁不下脸面。“该死的教养,烦死我了!”
二十五岁那年他大学毕业了,再次来到西班牙,口袋里揣着一点点钱,和一个叫索菲亚的姑娘,从五月到十一月,在海边度过了几个漫长而温暖的月份。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过得很开心,后来就没那么开心了,再后来她就跟一个在海滩上认识的德国小伙子走了,留了封信给他,说他不负责任,自私保守,不懂关心别人。最终她嫁给了她父亲在爱荷华锡达拉皮兹城律师事务所中的一个男子。
两年前的夏天他再次故地重游,一直待在科尔多瓦和塞维利亚这两个城市,听弗拉明戈舞曲,看弗拉明戈舞,因为他特别喜欢这种曲子和舞蹈。他曾经很想当弗拉明戈舞者,就像有些人梦想当斗牛士一样。真有人成了斗牛士呢。他有那种体型,而且——他以为——自己有那种禀赋,适合跳弗拉明戈舞。但是,他又觉得当弗拉明戈舞者很荒唐,不成体统(或者是因为他的教养,可他的教养常被人——特别是他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当成懦弱的表现,令他止步不前)。“只要看看我爸妈就知道了!他们会跑到这里,吵着嚷着要找附近的吉卜赛人算账。‘赶快带我到吉卜赛人那儿去——他们把我们的小儿子偷拐跑了!’”
如今他第四次来到西班牙,是八月份来西班牙——单单这一点就让他觉得自己是个老外,是个初来乍到者。因为他和所有游客一样,只要在一个国家玩上一个多月,走自己安排的线路,无需花很多钱,就觉得自己像本地人;他觉得这个时候到西班牙来很丢脸,因为所有的本地人——当然合情合理——脑子里都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这个国家现在不是他们的,暂时卖给游客了。
相较他初次来访,这个国家变得腐败了,破落了,贬值了。他俩一边数落它的不是,一边看着年轻的俊男靓女在被污染的大海边嬉耍。
他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是在六十年代初期,那时这个国度富有尊严、令人骄傲;当地人热情好客,不用张口,无需付费,就会帮你各种小忙;能够看到原汁原味的西班牙,就连发达的沿海地区,都能远离商业化的侵扰;还有人性的东西,在……精神层面……内心深处……听到这里她笑了,他也跟着笑了,眼里蓄满泪水,自然是替西班牙人惋惜的泪水。
说到她呢,二十年前她跟丈夫和四个孩子驾车来这儿度过一次长假,是户外野营——她觉得那次经历几乎没什么可说的,不过还是勉力描述了一番。他们属于第一批走访西班牙的游客。这个如今酒店、帐篷林立的海边,原本空无一物——真的空无一物。藏匿于稀疏小草下面的沙滩从岬角延伸至岬角。支个帐篷在松树下,几天看不到一个人影。她也仍然记得当地人自觉而为的种种善行——她非常赞同他的形容——比如富有尊严、令人骄傲之类的描述。
她接着说,那个时候很少有国外的轿车开进乡镇里,为了赚六个便士,一大群小伙子和小男孩争着抢着晚上替他们看车;他们一家在餐馆吃简易便餐的时候,十几张饥饿的脸蛋凑在玻璃窗上,布朗家的孩子们就像看童话故事中的插页人物一样看着他们:穷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富孩子,被那家善良的父母看见了领进屋,或者得到仙女教母的大方恩赐——索性带着他离开那条穷街,到天上生活。她告诉他,那里的小孩有的穿得破破烂烂,光着小脚丫;有的身上长了疮,苍蝇在脸上乱爬,往眼睛里钻;有的因为营养不良,腆着大肚子。不过,她描述这些的时候,想起就在前不久她还觉得这些问题似乎不太严重,只要运用普遍常识立刻就能解决,不是人类的普遍现象,不会迅速殃及所有地方使其恶化和污浊。她想起自己以前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像在描绘世界更美好的蓝图,发表关乎民生大计的言论。而今她的语气相当冷漠。紧接着他们,她和杰弗里,将在那个中产阶级最流行的语言游戏中互不相让、一较高下:谁离他人的苦难更近,谁就更具怜悯之心。这个想法并不是她的——是她儿子詹姆斯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一提到什么地方的穷人——始作俑者通常是艾琳或蒂姆,因为他俩在福利机构帮忙做事——詹姆斯的火气就腾地冒了出来。他认为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革命。除此之外,其他手段都是让苦难中的人民自取其辱,都是浪费时间。只有阶级革命——像卡斯特罗发动的革命——才管用。
可是,在这个问题上,四个孩子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对旅游这一行业,对这些年里到国外旅行这件事,他们同样看法各异。
长子史蒂芬的观点比三个弟妹都超前——是看待这种问题的一种态度——他认为,世上所有政府,做法都大同小异,所以他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像个全然自私冷漠的家伙,虽然他花了不少时间抨击这类人。艾琳对政治不感兴趣,像史蒂芬一样,到哪儿旅游,良心都不会感到丝毫不安。詹姆斯比他的兄弟姊妹更难对付:比如去年夏天,他放弃希腊去西班牙,因为他说他想多了解一点政治知识;他觉得以色列太过法西斯,不肯涉足这个国家,却把近东和中东的军事独裁国家一视同仁地走了一遍。小儿子蒂姆呢,笃信文明的末日就要来临,不久整个世界都将置于野蛮的世界官僚之手,相较于那个即将出现的可恶世界,今日的世界仿佛是一段即将消逝的黄金岁月,因此他对待旅行的态度,如同他人品尝最后一瓶酒中的琼浆玉露。
至于他们的母亲,此刻正和年轻的情人(她想她找不到别的更合适的字眼)坐在一起,在西班牙的露台上喝着开胃酒。他俩打算明天去看斗牛表演,因为那是他的最爱,他非常喜欢斗牛表演带给他的审美享受。
他俩进房之前沿着散发着夹竹桃、防晒霜和尿骚味的小径,走到下面的海滩上,与那一群年轻人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沙子在脚下翻滚着。天色已晚,半轮明月高挂在大海的上空,露台上的人影渐渐稀少,一些年轻人已经睡下,安枕于彼此的臂弯——石头背后,睡袋里和展平的浴巾下面,举目皆是。沙滩上铺着芦苇席子,有些人仍在上面跳舞,甩着头发,目光迷离,昏昏欲睡。海的边缘,有一群青年和着吉他唱着歌,弹吉他的女孩坐在一块礁石上,像条美人鱼。
凯特刻意不去看身边的同伴,她知道此时的他心潮起伏,肯定不喜欢别人窥视:她已经开始拿自己孩子的反应和他相比了。不过,此刻她想的是——不是她的青春,不是,那段时光已经太遥远了,差距太大了,与此情此景毫无可比之处。她想的是十年前和那个男孩相爱的日子。那份痛苦,渴望超越时间障碍的痛苦,可以和他此刻的心情相提并论。最终她挺过来了——是呀,她别无选择。他肯定也能挺过来。但是,不管那种恋情别人认为多么惊心动魄,不管她自己作何评价,她都不愿再回首往事。那段记忆同样是假的,被她在脑中装扮一新,使其楚楚动人,符合“姐弟恋”的传统模式。然而,实际上,她觉得不值一提。她看着这些美丽的年轻生命,行走的、滚动的、熟睡的,每个姿势都那么曼妙优雅,暗暗对自己说,那种事儿窝囊死了。理由很简单,用老歌德(或托马斯·曼)的话说,心里“想那事儿了”。因为对她而言,结婚时间长了,愉悦的性生活过久了,性爱和身体渐渐变成一种普通而简单的情感表达方式,成为一种情感语言——可是那男孩却几乎没有任何性经验,全凭想象,以为都很浪漫。向他提出性要求,肯定令他大惊失色——或者他本会有此反应。当然她浇灭了情欲之火,因为她清楚,肉体的谈话专属成人领地,知道自己离不开这种历时已久的婚姻谈话时,她心里第一次闪过些许不安。和他在一起,她老是觉得好像有个秘密或伤口需要掩饰。她得像白裙女孩一样年轻(又是一个习惯表达,像幅老式肖像画《手捧百合的白裙女孩》),在他眼里,亲吻仿佛就是通往性爱世界的大门,其实她想要的一切全被那个世界拒之门外——她看待性的眼光得像公立学校或英国大学中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那样,如果是女子,还必须是处女,否则难以理解他的世界。
上一章:在国际食品组织 | 下一章:在酒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