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半年
上一章: 第139章 功成 | 下一章: 第141章 蝴碟 |
康熙三十三年,暮春三月。
淑宁画完最后几点桃花,放下画笔,看一看自己的画作,又抬头望望对面的枕霞阁与树林,满意地点点头。虽然笔法还是稚嫩,但好歹屋子是屋子,亭子是亭子,花是花,水是水,没有画歪了栏杆,也没有糊了颜色,作为十四岁小女孩的画作而言,已经不愧于大家闺秀的名头了。
不过这也需要对比的。淑宁瞥了一眼旁边的画轴,打开扫了几眼,叹了口气。那是前些天桐英过来小住时留下的画作,画的是一样的景致。虽然他号称除人物画外,在其他种类的画画题材上都平平,但毕竟有功底在,光是那线条笔触与用色技巧就与她那幅作品不可同日而语了,更何况那展面而来的灵气,她更是拍马都比不上。
为什么拥有那种让人无语的性子的人,居然能画出这样的好画来?淑宁默然卷起画轴,丢到一边去不管了,只是一遍又一遍地欣赏起自己的作品,心里臭美了一番。
说起来,去年九月桐英在他们全家的帮助下,顺利入宫面圣,之后有很长时间都没再传出消息来。直至一个月后,他再度光临房山别院,取回藏在陶然山洞中的物品,他们才知道当日的情形。
皇帝大骂了他一顿,责他胆大妄为,不过对于他亡命千里带回重要军机情报的行为,又大大嘉奖了一番,总之,就是功过相抵了。不过这只是明面上的说词,私底下就难讲了。皇帝赏了他不少好东西,还专门派太医院的人为他调养身体,又允许他继续过着悠闲的学画生涯,只不过这次是换了个师傅,听说不但是一位宫廷画师,还是位钦天监五官正,名唤焦秉贞。
爵位的事没怎么说,只是后来桐英画了几幅据说不错的画,引得龙心大悦,将他的爵位提到了奉恩辅国公的位子,但至今没有再往上提。
至于简亲王继福晋的如意算盘,虽然有几位后宫娘娘被她说动了,但皇帝却发了话,那位马佳氏的姑娘(陵雪)才学平庸,与桐英不般配,还是另行婚配吧。于是那位继福晋只好认栽了,转而把心思放到别的权贵子弟头上。
也不知道桐英这半年内做了些什么,他与父兄的关系有了好转。而且简亲王与长子近来的作事风格,也渐渐收敛了些,越来越沉稳,上个月,雅尔江阿还因实心任事得了皇帝的夸奖,得以官复原职。现在,他面对同胞弟弟,虽然不像小时候那么亲近,却也不象前两年那么疏远了。
桐英在家里的情况虽好过许多,无奈还有继母与一堆弟弟在府里,兄长的妻妾更是没有一日安宁,更有一位不肯死心的“表妹”纠缠不清,所以他几乎天天往外跑,有时也会打了“采风”的牌子,到房山别院来住一两天。不过他再来,就不是再悄悄住在花园的枕霞阁了,而是直接住进了端宁的院子。佟氏起初觉得不妥,还是桐英多番劝说,才勉强同意了的。
这一来二去的,淑宁也和桐英混熟了,虽然常常被他气得不轻,但她自许是“成年人”,不好跟个“小男孩”置气,便忍了。不过相处久了,她也知道对方只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自身对他人的关爱罢了,所以渐渐地,也把他当作是另一位兄长般看待了。
不过桐英来房山的日子毕竟不多,他还要跟老师学画,父兄又时不时地找他,所以大多数时候,他都会尽量待在京城。端宁为了迁就这位朋友,在房山逗留的时间便减少了,常常留在伯爵府居住。佟氏也知道儿子长大了不可能总待在自己身边,也不阻拦,只是将他身边的人派回伯爵府去侍候。
其实佟氏肯放手,还有另一个考量。他们家要守孝,说是三年,其实只是二十七个月罢了,到今年十月便满服了。到时候端宁已年近十九,差不多该是出仕的时候。虽然按端宁的意思,是希望象父亲张保那样从科举入仕的,但按他们家的出身,这却并非必要。佟氏不知道朝廷什么时候会有恩科,而今科没轮上,再等下一科,时间太长了,不如索性搏个恩荫。而端宁与桐英来往的同时,也常与各家权贵子弟相交,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得了机缘呢?
结果还真让佟氏心想事成了。端宁某次与桐英一起去宗学拜访过去的教授时,遇上了“微服私访”的皇帝,被试了几句学问,回答得很好,便得了嘉奖。在场的人虽不多,但风声却传出去了,人人都道伯爵府的四少爷品学出众,将来定有出息。
当然,这种情况必定会导致另一种情况,那就是上门来提亲的人家多了。这些人家的女儿,几乎全都是落选的秀女,没法匹配真正的贵人,便把眼光放在各贵族之家前途看好的子弟身上。
佟氏是看不上这些人家的。倒不是说她有那么偏爱尚在广州的真珍,而是这些人家的女儿全都不尽如人意。选秀落选,意味着不是容貌平平,就是身体有什么缺陷或疾病,又或是品性不好,为人庸俗不堪。且看端宁三位堂兄娶的妻子,李氏算是不错了,但相貌的确不出众;喜塔腊氏也是长相一般,性子还偏懦弱;二房的诚宁新近定了亲,听说对方姑娘倒是个美人,家世也还过得去,却是出了名的刁蛮任性。
拥有端宁这样优秀的儿子,乃是佟氏生平最得意之事,她怎么可能容许那么出色的儿子娶一个平庸的妻子回家?所以,真珍便成了上上之选。
而且,广州上个月有信来,说是武丹将军今夏三年任满,将要回京述职。到时候,全家人都会跟着一起回来。佟氏早就打定了主意,要趁此机会将端宁与真珍的婚事说定。
温夫人去年秋天写来的信里,曾隐约提起当时的广东巡抚江有良,有个与崇礼年纪相仿的儿子,似乎对真珍很有好感。这个消息曾让佟氏大大紧张了一番,不过去年年底时,江有良犯事被革了职,全家离开了广州,佟氏才松了口气,心中暗暗决定,要尽快把婚约定下,免得夜长梦多。
再说说其他几位家庭成员吧。
张保如今已过了四十岁,小日子过得挺舒心,因此发胖了,不过衬着他那把山羊胡,倒是横添了几分威严,越来越能镇住场子了。
佟氏年纪已近四十,但保养得当,看上去仍是三十二、三岁的样子,下巴也圆了些,与丈夫有些不同,她给人的印象倒是越发和蔼可亲了。
至于小刘氏,整日都是笑吟吟的,不知是否因为与张保和佟氏相处得久了,身材竟也跟着发胖了,只好常到别的院子甚至是别人家串串门子,增加增加运动量。
贤宁现在已开始正式学习《论语》了,只不过他性子跳脱,总是没法安下心来看书,让杨先生十分头痛。张保见他对学武比较感兴趣,便让成昆师傅多教他骑射。端宁还把自己看过的兵书都送给了他,甚至还会隔段时间就带他去见桐英身边的高手纪元洲,请对方指点小弟两句——当然,只是基础而已。
小宝倒是沉稳了许多,功课上也很用心。杨先生现在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他身上了,教学的效果相当明显。小宝现在已通读了半部《论语》,并且开始学习破题。另一方面,他在骑射上也有很大进步,小身板是越来越强壮了,跟初到他们家时的豆芽菜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我们的淑宁,当然也有了不少变化。她一直都坚持喝羊*,又天天在花园里散步,时不时地骑个马、射个箭、出个门,才半年功夫,她的身高便往上窜了一大截。根据推算,她现在应该有差不多一米六了,已经赶上她穿越前的身高啦。她有时忍不住会偷着乐,十四岁就已经有一米六,这么说,这辈子她有可能长到一米七?
年龄与身高的成长,也意味着另一个女性必经的阶段开始了。事隔十几年后,她重新面对那每月一次的痛苦,虽然觉得麻烦,倒也平静以对。素馨觉得很惊讶,自家姑娘当时居然一点惊慌失措都没有,还很淡定地告诉她发生了什么事,让她去准备必须品。她事后私下和冬青提起,都忍不住佩服。
淑宁却没把她的佩服当一回事,有什么好惊慌的?又不是没经历过。但是刚开始时,她觉得那些布袋和草木灰挺别扭的,常常怀念起现代的卫生用品。不过用得多了,她也就慢慢习惯了。至少,这些东西比现代的用品环保得多。
要说最让她满意的,大概就数现在的好发质、好肤质了。她的头发是随佟氏,又黑又多又亮,而且柔顺易打理。至于皮肤,什么叫肤若凝脂,什么叫白里透红啊,她现在总算是知道了,而且最难得的是一个痘痘都没有。虽然她明知道这个年纪的小姑娘家,皮肤大都是水水嫩嫩的,但还是忍不住臭美。
凭她现在的长相,就算比不上婉宁那样的大美人,好歹也是一朵清秀小花啊!若是在现代的话,就算够不上校花的级别,班花总能算得上吧?
佟氏也发觉到女儿越长越好看了,对她进行的“妇容”训练也越来越多,从化妆、梳头到衣着、佩饰无所不包,最近连服装配色和不同季节戴什么首饰都开始教了。虽然淑宁有时候对老妈教的某些化妆“技巧”不太看得上眼,也觉得某些发型梳起来很麻烦,但对于老妈时不时塞给她的首饰,她却非常喜欢。那可是货真价实的古代首饰啊!别说它们实际上的价值,光是那精巧的工艺就让人爱到心里了。就算很多她现在还用不着,但光看着也觉得开心不是?
当然,除了外在的变化,淑宁在才艺修养方面也进步了许多。现在,她琴棋书画四样都学会了些,虽然除了书法还算不错外,其余三项均是平平,但好歹也勉强拿得出手了。
……
淑宁又画了一会儿画,看着天色不早了,便收拾起东西来。上房的汤圆儿来请,说是佟氏让她过去,她便把剩下的活交给冬青,跟着汤圆儿回到宅院里。
佟氏一见女儿便高兴地招她过来,道:“方才收到周家送的信,你周伯母与周姐姐明天出发进京,要在咱们这里过一夜呢。我想着再过七八天就是老爷子的祭日了,不如索性随她们一起走,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淑宁自是高兴,她上次见周茵兰,已是一个多月前的事了,但她又有些疑问:“现在天气虽然暖和了许多,但时不时还会吹些冷风,周伯母身体还没痊愈吧?这么远的路,能受得住么?还有,科举刚刚结束,周伯伯在衙门里应该还很忙吧?为什么不过些日子再进京?”
佟氏道:“你周伯伯暂时留在保定办公,过些日子再告假。你周伯母母女二人先进京去,是为了你周姐姐的婚事。范家的儿子,听说今科高中二甲传胪,已被点了翰林院修撰。范家打算让他在正式上任前,先把婚事办了,大小齐登科,讨个双喜临门的彩头。你周姐姐虽然舍不得父母,但你周伯母觉得自己身体还过得去,想先把女儿的大事办了,免得再生什么波折。”
原来那周家夫人,自随丈夫往保定赴任后,便一直卧病,起初还以为是小小伤风,或是水土不服,也没当是一回事,后来病情却是反反复复地,进了冬天,竟加重起来,人甚至还昏迷了过去。周家人慌了手脚,料想是大夫不济事,便花大价钱从京里请了名医去,才诊断出周夫人有心疾,本来只是潜伏着,因赶路辛苦,又生病了,天气一冷,就被引出来了。
这个病却是难治,加上先前的大夫本事不济,耽误了时机,那名医只能用药勉强拖住病情,却暗示周家人,可能会熬不过冬天。周家父女均是悲痛欲绝。张保与佟氏听闻,还带着儿女赶往保定探望过几回,佟氏甚至把自家珍藏的一支百年老参都带过去了。
可能是周文山平日里为人不错,所以好人有好报吧。有个本地的举人,家中人口众多,却没生计,家境穷困,无力进京赴考,周文山便义助了他些银子,让他能带着全家撑过冬天,还有些余钱做路费与住宿费。那个举人知道周夫人重病,便特地请了相识的一个道士来为她治病。
那道士原来是个名医,出家前也是世代行医的人家。他家有个祖传的方子,却是专治心疾的。他道周夫人的症状发现得早,勉强还能控制,日后小心静养,应该还能撑个七八年,但要完全治好却是办不到了。周家人知道周夫人暂时得保性命,已是喜出望外,哪里还有更多奢望?
周夫人现在已经大大好转,只是不太能劳累。因此淑宁断定,她这一路是要慢慢走的,只怕要两天功夫才能到达别院呢。
果然,隔了一天的傍晚,周家的马车才停在了别院的门口。
上一章: 第139章 功成 | 下一章: 第141章 蝴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