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从哲现在已经隐隐感觉到,泰昌皇帝突然驾崩的这件事,弄不好会成为历史上一桩臭名昭著的公案。
而他自己在这个案子里的角色,无论如何都说不到光彩。
现在看来,不被人骂上几百年就不错了!这大明朝的一代相国尚且如此,其他的人的惊惶自然是可想而知。
如今的京师里要说人人自危,个个抓瞎,那都是毫不夸张。
之后的第二天,八月三十的晚上,大明江南。
青夫人手里拿着刚到的飞鸽传书,快步走到了沈渊的书房里。
此时青夫人脸上的神情十分诧异,当她拿着这份京师送来的情报时,手都在微微地颤抖。
走到沈渊的书房之前,青夫人还在想着一个多月以前,沈渊在她和孟晓妆面前说过的那番话。
还有郎君当时神秘兮兮举起来的那根手指!当时自己和孟晓妆还猜想,沈郎那一根手指的意思可能是说,如今的泰昌皇帝活不过一年。
而沈渊却是笑而不答,连说天机不可泄露。
现在想起来,那根手指代表的意思根本不是一年,竟然是只有一个月而已!怪不得在那之后,沈郎就开始布置军队的北伐事宜,让海陆军三万战士做好了随时出征的准备。
原来他那个时候就知道,那个短命的泰昌皇帝,只能活一个月!好家伙,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青夫人自恃智谋天下无双,对于朝局和人心的把控十分精准,却也无论如何想不到,沈郎是怎么做到的这一点。
正当青夫人想到这里时,她也匆匆拿着这封情报走进了沈渊的书房,却见沈郎正在书桌后抬起头。
他正在擦枪,不仅手上全是机油,连鼻子上也有一块黑色的油泥。
而这时当沈渊抬起头来之际,他一看到青夫人的神色,楞了一下后就信口问道:“死了吧?”
“死了!”
一听到沈郎的问话,青夫人只回答了两个字。
至于死的是谁,沈郎不问,青夫人也没说,但是从他们默契的表情能看出来,两个人的心里都很清楚。
青夫人把情报放到了沈渊的面前,然后她自己坐在书桌前的太师椅上,长长地叹了口气。
没想到这真是万万没想到啊!青夫人这时在脑海中,也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一次复盘。
种种迹象都表明,沈渊早就预料到了今天的情形。
所以他在万历皇帝驾崩的时候才会不慌不忙,所以他在大家都觉得那个皇位需要争一争的时候,他却让朱常浩去哭灵。
所以他才会以不变应万变,别的什么事也不做。
所以他才在江南按兵不动原来他早有打算!至于现在朱常浩面临的局势,显然比一个多月之前万历皇帝刚刚死的那时候,要轻松多了。
因为在一个多月之前的时候,朱常浩如果想争夺皇位,他需要面对一个筹备自己登上大位很多年的太子朱常洛,还有一大批忠于朱常洛的朝臣,甚至是整个内阁。
而现在朱常浩所面临的情形,却是截然不同。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了,那个死去的泰昌皇帝朱常洛不是也有儿子吗?
也就是后世的天启皇帝?
甚至一提到天启皇帝,好多人脑海中还会反映出几个关键词“木匠”、“魏忠贤”什么的。
没错,那位天启皇帝不但一生沉迷于木工手艺,丝毫没有理会朝政的意思,而且还宠信大太监魏忠贤,把大明最终弄得乌烟瘴气,衰弱之极。
可是青夫人一想就知道,现在才十六岁的皇子朱由校,可比他爹朱常洛的威胁要低太多了。
首先一点,就是那些朝臣们并没有准备好要去效忠皇子朱由校。
毕竟泰昌皇帝死的时候还不到四十岁,大家都觉得皇子登基的时候还早得很呢。
其次就是曾经支持朱常洛手下的那些大臣,所有效忠的行为其实都是有代价的。
一旦朱常洛登上帝位之后,那些辅助皇帝登基的党羽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好处。
所以这也是他们拼死也要支持朱常洛登位的原因。
在这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时代的大明朝廷里,一旦你要是效忠了谁,投奔了哪一个阵营,就很难再改变了。
因为所谓的“忠臣不侍二主”,古往今来都是衡量大臣是否有德行的标准。
所以如果在一个多月之前,沈郎就明目张胆地支持朱常浩,那么曾经支持太子的大批朝臣,在心理和行动上都很难转过这个弯儿来。
可是现在却不一样了,如今的皇子朱由校,根本没有朱常洛那样的人脉和人望,而且京师里的大臣也正乱成了一团。
别的不说,就说那个内阁。
青夫人根据情报的内容就能判断出,如今的内阁首府方从哲,这次一定会被红丸案弄得灰头土脸。
然后呢?
内阁里面的朝臣有的想上位,有的想拉帮结伙,他们原本都是铁板一块地支持泰昌皇帝朱常洛。
可现在他们一致效忠的目标,一朝登上了皇位,又嘎锛儿一下死了,他们就立刻变成了一盘散沙!因此在太庙哭灵哭了快俩月的朱常浩,他想要登上皇位,面对的阻力也正在冰消瓦解。
这正是沈郎等待了一个多月之后,形势带来的巨大变化。
原来在一个多月之前那时候,他什么都不做,却比做任何事都更有利!这真是鬼神莫测之能!想到这里时,青夫人的妙目一转,不由得深深地看向了对面的沈郎。
这时的沈渊,正用脏兮兮的手指举着那张纸条,看着上面的情报。
然后他正想和青夫人说什么,却忽然听到外面又传来了一阵脚步声。
这脚步声非常轻,却是异常急促,说明声音的主人显然是异常焦急。
当青夫人和沈渊的目光转向门口时,就见走进来的正是孟晓妆夫人。
一见之下,青夫人就是暗自诧异,因为她刚刚去拿情报的时候,还跟孟晓妆见过一面。
可是就这么一会儿工夫,她又有什么急事,居然如此匆匆地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