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汴京篇 第十九章 战争措施(下)
上一章:第三卷 汴京篇 第十八章 战争措施(中) | 下一章:第三卷 汴京篇 第二十章 生财之道 |
第三卷汴京篇第十九章战争措施
过了一会儿,李隽收回目光,道:“近二十万骑兵,固然是好事,但是马匹众多,一个不好要是马匹生起病来,甚至发生马瘟,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为了不使这种情况出现,我以为在训练骑兵的同时还要培养一批兽医,专门用来保证马匹的健康。”
保护好马匹对于骑兵来说极其重要,马匹对于骑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好比是骑兵的双腿,要是没有了马匹,骑兵就不再是骑兵了。
在历史上因为马匹出现问题而失败的战役不在少数。据西方历史学家认为,拔都西征之所以撤兵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马瘟使得蒙古战马病死许多,蒙古军队没有再战之能被迫撤军。当然,拔都撤军的真正原因是因为窝阔汗台病死,而不是马瘟流行。不过,这事倒是提醒了李隽:保证马匹的健康是骑兵取胜的一个重要环节。
他的话音才一落,李庭芝他们同声赞扬道:“好主意!”
“皇上思虑周详,事无巨细皆在皇上掌握中。”文天祥非常钦佩地道:“皇上,臣以为这事可以着落在胡苟头上,要他挑选一批人来接受培训,再分派到军队中去。”末了还感叹道:“胡苟这人不仅猪养得好,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兽医!”
廖胜功不无自责地道:“皇上,臣虑不及此,实是惭愧。”
“你又不知道西方历史学家的谬论,何必自责!”李隽在心里如是想。笑道:“我也是一得之愚,你们就不要尽拣好听地说。”
顿了顿,道:“大战之际,不仅要治军,还要论功,要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如此一来才能将士用命,战无不胜。把我们现有的军法改改。对战功的奖励还要加强,要让将士们知道,杀敌有功,朝廷一定会重奖他们。”
文天祥想了一下,反对道:“皇上,奖功罚过本无可厚非,可是朝廷对军功的奖励比起以前丰厚了许多。要是再追加奖励的话,是不是太过了,臣请皇上三思。”
奖励军功是好事,秦朝奉行法家之道,凭借一套完整的军功奖励制度取得巨大的成,但是秦国地作为也留下了一条沉痛的历史教训:奖励军过太过,必然会陷入穷兵黩武地怪圈里,对于长治久安非常不利。文天祥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是着眼于长远考虑的结果。
李隽明白文天祥的意思,道:“履善所言不是没有道理,军功的奖励一定要丰厚,这是将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是不能有丰厚的回报,将士们地家人得不到属于他们的荣耀。他们的生活无法保证,将士们就有后顾之忧,难以放手杀敌。当然,丰厚的军功奖励不能太过长久,这一仗打完了,朝廷再适当削减。”
秦国的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有一条没有“因时而改政”,秦始皇还沿用了战争时期的特别法令用于天下大一统之时,可以想象得到。要是秦始皇采纳他儿子扶苏的建议。废除一些战国时期用于争霸天下地法令的话,秦国或许不会亡。
李隽这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法。在决战时采取重奖军功的策略,等战争结束了再改回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时而改政”,既可以保证决战的胜利,又不致使承平之时陷于征战不休地怪圈。
这是远见卓识之举,李庭芝他们钦佩无已,道:“皇上圣明!”
“兵贵精,不在多。如此规模的大战,朝廷拥有足够数量的军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也不能无限制膨胀。军队过多,既不利于打造精兵,对于国库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我一直在想,是该把现有的军队进行裁撤了。”李隽沉思着道:“现有的军队中还有不少思想落后,拘泥于旧框框的人,应该让他们退役。”
廖胜功委婉地反对地道:“皇上,大战之前裁军的话,恐怕对朝廷不利,臣请皇上三思。正如皇上所言,军队里面是有不少思想落后,不能跟上我军变革的人,但是臣以为他们拥有丰富地作战经验,性格坚韧,孔明可以用草人借箭,他们总比草人强吧?即使不能派上战场,还可以用他们来处理其他事情,比如管理后勤,管理运输之类。”
他地话很有道理,大战之前应该是增加军队的数量,而不是裁军,而李隽居然选在这时间裁军,真地是让人无法不发表异议,文天祥附和廖胜功的意见,道:“皇上,廖将军之言极是有理,臣也以为现在裁军不太妥当,还请皇上三思。”
“精兵好象是一把刀的刀尖,而军队本身就是刀身,要是没有刀身则没有刀尖,没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则不能有精兵。”杜大用分析着道:“皇上,廖将军所言很是有理,臣也以为当前朝廷不是裁军,而是还要征召适龄男子入伍。”
陆秀夫想了一下,道:“皇上,臣不谙军事,本不该多言,但此事极为重大,臣不得不言。皇上,臣以为廖将军,杜将军,文大人所言不是没有道理。精兵来自于良好的基础,没有足够数量的军队,精兵则无从选拔,臣不赞成裁军。”
他们的话说得很对,没有一个好的基础,很难打造出精兵。要有精兵,就要有一定数量的军队。用我们现在的例子来说,我们引以自傲的国球,世界独大,之所以能有如此盛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从事国球运动的人不少,基础好。国球的基础有多好呢?只要是中国人,谁不会打国球?不会打国球。还能叫中国人吗?要是没有人人会玩国球的盛况,国球还能世界独尊吗?这很难说了。
兵法说地“兵贵精,不在多”,只说了一半,没有说出从何处得到精兵。训练只是造成精兵的一个因素,从足够多的海选人数里面挑选出优秀的兵员则是另一个因素。廖胜功他们的意思非常明显:维持一支足够数量的军队,才能从中海选出优秀的军人。这是深谙兵道之言。不是无用之语。
“祥甫以为如何?”李隽不动声色地问道。
李庭芝不愧是杰出地政治家,道:“皇上成竹在胸。臣不敢多言。臣以为此时裁军对朝廷来说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祥甫,你……”文天祥万万想不到李庭芝居然会赞同李隽的看法,脱口就要质问,李隽笑道:“履善,让祥甫把话说完。”李隽已经发话了,文天祥自然是不好再说。眼睛死死地盯着李庭芝,生怕他再出什么惊人之语。
李庭芝并没有马上发表看法,而是走到地图前,道:“诸位大人请看,这里是淮东,这是淮西,这是江汉之地,这是四川。这是云南,这是汉中,这是关中,这些地方都是朝廷刚刚光复地地方。我想请问诸位大人,朝廷收回这些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还用问吗?是失地都要收回来。文天祥他们不知道他的真意何在,张大了嘴巴不知道如何回答。
还是文天祥愣了愣才回答。道:“这些地方都是华夏之地,朝廷自然是要收回。”
这是再正确也没有的答案了,廖胜功他们点头赞同。然而李庭芝却否决了,道“履善此方差也。这是华夏之地,凡失地朝廷皆要收回,这点没错。但是,事有轻重缓急,这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先收回来是后收后的问题。相比之下,中原才是华夏的根本重地。朝廷为什么不先收回中原。而是先收回这些地方呢?”
陆秀夫回答道:“这是皇上制订地战略,为的是让朝廷越战越强。立于不败之地。”
“陆大人所言极是,那么我还要请问陆大人,要怎样才能使朝廷越战越强?”李庭芝跟着问道。
文天祥代答道:“当然是要调动这些地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中原决战中去。”话说到这里,嘴巴张得老大,可以塞下一只鸡蛋,道:“皇上,臣有罪,请皇上责罚。皇上,臣赞同裁军之议。”
“廖将军,你们呢?”李隽看着廖胜功他们问道。
话都到了这份上,要是还想不到李隽的用意,廖胜功就不是廖胜功了,恍然大悟,猛拍脑门,抱怨道:“我真是,怎么就没有想到此节呢?皇上,臣赞同裁军。”
杜大用和陆秀夫也明白过来,道:“皇上,裁军之事,臣无异议。”
“知我者,祥甫也!”李隽很是满意廖胜功他们的表态,道:“祥甫,你接着说。”
“遵旨。”李庭芝指着地图,道:“现在军队主要是来自于江南,岭南之地,淮东淮西和四川之地也有一些。相比之下,江南和岭南之地的军人人数最多,也就是说目前的战争负担主要是江南和岭南承担了。
“卫我中华,捍我家园!本无可厚非,但是,要是把战争负担压在江南和岭之地的话,对于这两地地经济发展很为不利。现在的江南和岭南,人手不足,很多事情应该做,却没有人去做,除了这两地经济发展较快外,大量的丁壮入伍从军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要是把他们裁撤下来,这些军人返回家园,人手不足的问题就会得到缓解,江南与岭南的经济发展就会更快更好。
“诸位大人说得很对,在大战之前大量裁减军队与当前情势不合。皇上地意思是从淮西淮东,四川,云南,关中,汉中,江汉之地征召新兵入伍,接受训练。如此一来,军队的数量不仅不会减少,还可以更多,只要朝廷需要,要多少有多少。
“另一个好处就是战争负担的承担更趋合理化,不会把负担压在某一地或是几地。造成这些地方因为负担过重而出现经济凋弊。”
李庭芝一席话把各种利害关系全剖析明白了,廖胜功他们哪里还能有反对意见,只有钦佩之情。李隽的构想已经不仅仅是与战争有关,还与朝廷地长远发展有关,这真的当得起一个词语“宏图大计”。
“皇上,臣以为从这些地方征召新军,可以把条件提高点。把那些志在光复中原,收复失地的有志之士征召入伍。”廖胜功马上献计。道:“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这些新复之地疮病未复,不宜于大量征召,才能保证这些地方的稳定与发展。二是从优征召,可以得到优秀的兵员,可以在短时间内训练成精兵。”
杜大用接着道:“皇上,臣以为应该马上向这些地方派出军官训练这些新兵。”略一估算,道:“可能军官不够。可以把军事学院里的学员提前毕业派出去。一者可以增加大量地军官,二者也可以给他们一个从事实务地实践机会,让他们积累更多的带兵经验,决战之时才能便好地发挥作用。”
“皇上,臣以为这些地方有不少少数民族,当此国难之时,应该让他们也入伍。”陆秀夫再献一计,道:“汉武之时就在使用少数民族之兵不说。还在大量使用匈奴降兵,其效果史书有载,臣就不多说了。臣以为,只要朝廷做好工作,不岐视他们,给他们和汉军一样地待遇。让他们有相同的升迁机会,他们也会效死沙场。”
汉武大帝为后世讥评,但是他在用兵方面的确是开了一代先河,不仅大量使用少数民族士兵,还敢使用匈奴降兵,而这些匈奴降兵作战英勇,并不在汉军之下,这的确是很了不起的事件。也有不好的事情,就是赵信这个匈奴人最终投降了匈奴,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汉武有此气魄。朝廷为什么就不能有呢?此议不错!就这么办。”李隽振气开声地道:“你们能这么想。朕真地是很高兴,比看履善马屁文章万篇还要让人高兴。”
后半句话是开玩笑。引来一片笑声。
“皇上请放心,臣永远不拍马屁。”文天祥赶紧撇清。
李隽笑道:“笑谈,笑谈,履善不要往心里去。”
“臣不敢。”文天祥道:“皇上,臣以为这些新收复地的方不仅仅是要征召兵员,还要把这些地方建设起来,只要把这些地方建设好了,朝廷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就会真正地越战越强了。”
李隽点头赞同,道:“是啊,战争是流血的伤口,一个不好就会国破家亡,虽然目前进行中原决战是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也不能因此就废弃了其他方面的事务,是应该把这些地方建设起来。这事,早有部署,相信祥甫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李庭芝的军政才干,有目共睹,在他的打理下,这些地方地建设准备早就在进行了。
“皇上过奖,这都是皇上圣明。”李庭芝略一谦逊,道:“皇上,说实话,朝廷现在还不具备全面建设这些地方的条件,臣以为应该在重点地区进行重点建设,以期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李隽很是赞同,道:“有道理。祥甫以为哪些地区是重点?”
李庭芝右手一下按在地图上的关中,道:“关中。关中才是当前最需要建设的地方。臣之所选择重点建设关中,主要是因为关中是东进中原地基地,会是朝廷大军的跳板,很多补给都要从关中获得。”
李隽环视众人一眼,廖胜功他们是个个没有异议,笑道:“你们都没意见,这很好,这就是英雄所见皆同!我也是这么想。朝廷一下子收复了这么多的地方,都需要建设,朝廷一时间哪里拿得出这么多的银子,哪里去找如此之多的人手,重点建设虽然权是宜之计,倒不失为目前条件下的一条良策。祥甫,赶快调拨人手设备银子到关中去,道长还在等着呢!”这话就得很是放松,有一种心头之石落地的感觉。
“臣遵旨。”李庭芝表现出雷厉风行的作风,道:“皇上,臣这就去办。”
李隽阻住他道:“祥甫且慢。朕知道你一直在为银子发愁,以前,你是把双鬓都愁白了。中原决战一开始,你消失的华发又会出现,朕呢,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忍心你的华发再上双鬓,给你想好了一条生财之道,你想不想知道?”
“想啊,皇上,你快说。”李庭芝很是期待。银子是他最最愁之事,他一天到晚都在想着如何弄到足够多地银子,有生财之道还能不想吗?
李隽开着玩笑,道:“这主意不是朕自吹,很是高明,既不会与民争利,还会促进我朝经济地发展,要不了多久时间,银子就会大大的有!”
李隽是个很少开玩笑地人,这种自吹的事情更是没有过,可以想象得到这主意肯这是高明得不得了,廖胜功他们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李隽。
李庭芝双脚在地上一跺,道:“皇上,你快说嘛,你这不是存心吊臣的胃口嘛!”
上一章:第三卷 汴京篇 第十八章 战争措施(中) | 下一章:第三卷 汴京篇 第二十章 生财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