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毒杀亲子的胡太后
上一章:第五章 钟离大会战 | 下一章:第七章 高欢本事 |
亲们,电脑与手机端都用www.xiuluoxiaoshuo.com打开访问,非常方便,一定要记住哦。
虎毒不食子,杀害儿子的母亲可以称之为变态。权力往往使人成为变态一族。中国历史最风光的女人,武则天、冯太后均有过这一不光彩的传闻。武则天杀女害儿,史书给予明载,冯太后杀害拓跋弘,史书一点而过。因为事关机密,关乎道德,这种事谁也不会亲眼所见,相隔日久,著史者更难寻到充分的证据。论狠毒,冯太后万万不及武则天,因为武则天杀死的是亲生儿女。
除了武、冯两大美媚之外,另一个杀死亲生儿子的母亲便是北魏帝国的胡太后。如果把武则天和冯太后归为圣主,那么胡太后只能与慈禧并列。胡太后的下场最为凄惨,她被活生生抛进滚滚黄河,一切都是欲望惹的祸。
杨白花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载入郭茂倩《北朝乐府》的这首《杨白花歌》据说是胡太后所作踏歌。胡太后爱上名将杨大眼容貌瑰伟、勇武过人的儿子杨华(小名白花)。杨华担心召来杀身之祸,与其兄弟投奔南朝。胡太后日夜怀恋,遂做诗抒怀,忆念情人。宫女们昼夜连臂环绕,踏足而唱,歌声凄婉,极尽浓情。
此歌可以看出胡太后才情出众,但如果据此以为胡太后是一名美丽的文艺女青年的话,那你只看到她的一面。胡太后身怀武功,骑射出众。百步穿杨小菜一碟,她可以箭射象牙簪,命中针孔。胡太后有心计,知权谋,通佛经,文武全才。
北朝女人地位相对较高,女主外男主内,故而北魏一百四十八年历史有近四十年掌握在女人之手,出了两名女主。冯太后促成帝国的繁荣,而胡太后一手导致帝国的灭亡。拓跋鲜卑的北魏帝国可谓“成也女人,败也女人。”
这个英姿飒爽的美丽女人进入宫廷的二十年时间里,目睹北魏帝国从繁荣走向衰落,应该说她是帝国消亡的罪魁祸首,虽然很多矛盾并非她造成,也不是她一个人的过错,但她的贪婪和情欲加速帝国大厦的崩塌。
与冯太后一样,胡太后的名字无可考证。她出生于荒凉的大西北,安定临泾,今甘肃泾川。安定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北朝时的平凉地区民族杂居,士风剽悍。
胡家世代居住泾河畔,胡太后的祖辈曾在羌人后秦为官,爷爷做过匈奴大夏国皇帝赫连勃勃的秘书。太武帝拓跋焘马踏统万城,胡家转为魏国效劳。胡太后父亲胡国珍世袭伯爵。
胡太后出生之时,胡国珍找人批过八字,术士道:“贤女有大贵之表,方为天地母,生天地主。”说完,神秘兮兮嘱托道:“我们三人知道就行啦,别乱说。”
胡家居于西北偏僻之地,胡国珍不过世袭的伯爵,女儿若想母仪天下,仅靠术士的三言两语断断不成。佛祖帮了一个小小的忙。种善因结善果。若到泾川一观北石窟的弥勒菩萨、骑像菩萨及阿修罗,当可知福报也。
佛祖通过比丘尼将胡氏送入皇宫。比丘尼是一个尼姑,胡氏的亲姑姑,深谙佛理,讲道天花乱坠,曾入宫廷讲解佛经数年。她利用宫中社交圈子,逢人便极力夸赞侄女国色天香、温顺贤惠。宣武帝元恪动心,召胡氏入宫。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六盘山和泾水河出来的平凉女儿带着人生的朝气和对新生活的渴望,为北魏宫廷吹来一股大西北的豪爽之气。
此时的北魏国力鼎盛到极点。冯太后的土地改革及孝文帝的汉文化建设,催生了一个繁花似锦的洛阳。八王之乱以来北方废弃的土地重新耕种,社会财富与日俱增。这些财富统统集中于北魏国都。
《洛阳伽蓝记》描绘出洛阳的繁华,“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富人之家“千金比屋,层楼对出。”
洛阳还是当时闻名中西亚著名的国际大都市。“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柳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这里的大秦,魏书有载:“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离代京平城三万九千四百里,居两海之间,应该指东罗马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
洛阳人口总户数达到惊人的十万九千户,以每户五人保守计算,有六十余万。除了唐代,历史上北魏洛阳人口第二,中华民国35年不过四十六万,城市人口才九万多人。更为难得的是,北魏洛阳六十万人,中西亚移民占五万人之多。
《洛阳伽蓝记》也是上流社会奢侈堕落的真实写照:“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树,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贵族生活腐化堕落,催生官场腐败。洛阳之富靠全国供养,魏国其他地区仍处于自然经济之中,社会贫富差距相当之大。地方与地方,人与人之间恍如天堂人间。北魏盛世萌发帝国衰落危兆。
集权国家产生腐败最大的问题是教育和法制建设不力,孝文大帝忙于迁都和南征,忽视教育问题,享有世袭特权、位于上品、肯定要成为帝国顶梁柱的鲜卑贵族们缺乏文化素养,不知脸耻,无视道德。宣武帝元恪一度下令复兴儒教,设立学校,振兴教育。他执政十年过去了,国子学、太学、小学仍未建立,连元恪自己都深感惭愧。
北魏帝国反贪严酷,严刑峻法,明元帝、太武帝、献文帝均以肃贪闻名。孝文帝曾经下诏:贪污赃物价值绢帛一匹即处死。
元恪有意继续高举反贪大旗,亲政的第一个春天,生气勃勃的元恪当着孝文大帝的陵寝发誓严肃政纪、整顿朝纲。可惜像许多继任领袖一样,雷声大雨点小。皇叔咸阳王元禧、北海王元详,皇弟京兆王元愉,广阳王元怀顶风而上,竞慕奢丽、收受贿赂、贪纵不法、营运贩卖,无所不为。
宣武帝元恪以贪腐为名除掉意图谋反的咸阳王元禧,北魏国上下震动一时。元禧是孝文皇帝二弟,北魏国亿万富豪之一。临死之时,元禧与诸妹公主诀别,念念不忘家中两位爱妾。公主们边哭边骂:“你养这么多女人干什么,为了她们贪财逐利,畏罪谋反,才有今天的下场,还问她们作甚!”说得元禧惭愧无言。元禧死后,五个儿子投奔南朝,萧衍皆
民间有歌谣感叹元禧积财不能保身:“可怜咸阳王,奈何做事误。金床玉几不能眠,夜蹋霜与露。洛水湛湛弥岸长,行人那得渡?”歌谣流传到江南,北人在南朝者,虽富贵逼人,弦管奏之,莫不流泣。
把肃贪作为打击政敌的借口,是反贪污的悲哀。怪不得现在许多官员将贪污得来的金钱存到国外银行,身败名裂之时可以去做老外。只可惜没有皇家血统,未必能够收获尊重。
元恪没能雷厉风行,严格肃贪,对于其他皇亲未能一并严惩。当官员们试探出新君魄力指数后,贪污腐败越加恶化,鲜卑贵族与汉人豪强结合起来贪婪掠夺老百姓。
以当政的吏部尚书(大体相当于组织部长)元晖和侍中(大体相当于书记处书记)卢昶为例,此二人,一个叫“饿虎将军”,一个号“饥鹰侍中”。元晖卖官,明码标价,大城市二千匹,中等城市一千匹,小城市五百匹,其余官职金钱不等,天下人把北魏朝廷称为“市场衙门”。
元晖曾任冀州刺史,去职后,连车载物,从信都到汤阴,首尾相继,道路不断。车上少只角,就把路边人家耕牛的角割下来,这位吏部尚书搜刮到生截牛角,可谓无微不至。“饿虎将军”如此,“饥鹰侍中”可想而知。宣武帝元恪姑息放纵,导致上行下效,将军、刺史竞相侵吞公财、搜刮百姓。
不敢拿既得利益集团开刀,无力对官员下手。元恪驾驭不了帝国大舰,眼睁睁看着富贵与贫穷拉远距离,仇恨和嫉妒在平民中漫延。
他只能寄希望于佛教,大建寺庙,再修龙门石窟。“神腾九空、迹登十地”,整个帝国笼罩在一片香烟缭绕之中,灾难痛苦、贫穷饥饿仿佛佛祖都能解答。祸福因缘、来世今生,一切虚诞的幻想紧束着人们的欲望,保佑着北魏帝国,元恪沉浸在“当今如来”的迷梦之中不想自拔。
元恪喜欢读书,精通佛理,喜怒不形于色,大度容人,有雅量,性格朴素。他少年时代,孝文皇帝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召集儿子们在一起,取出宫中珠宝器物,让他们随意选择。其他人均选珍玩,唯独元恪挑了一只骨如意。
元恪做皇帝中规中矩,朝会时沉默端庄,不苟言笑,可以说是一代守成之主。做领袖需要开拓精神,尤其是经过剧烈社会变革的北魏国。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再完美的设计也有瑕疵。对于汉化改革遗留的棘手问题,元恪一概回避。孝文帝太和年间锐意进取的风气至此衰亡。不由得让人怀念英年早逝的孝文帝元宏。若元宏再活十年,或许魏国又是一番模样。
愿生太子
爽朗的胡氏进入暮气沉沉的北魏宫廷,带来一股清新之气,赢得元恪的喜爱。做皇帝老婆本人可悲,家人沾光。“能使妖魔胆尽催,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贾元春有话,那是个不得见人的去处。有的老婆甚至一生难得和皇帝老公上回床。
胡氏晋封为承华世妇,世妇在北魏后宫是倒数第二级的老婆,最末是御女。老婆们分七级,世妇地位可想而知的低。进入后宫的女人大抵抱着这样一种想法,第一,要和老公做爱。对寻常人来说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她们却是一种奢望。第二,怀上儿子。
胡氏应该满足,毕竟老公和她上了床,但她希望好运继续,能够怀上儿子。可是北魏国后宫的女人们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第一个生儿子。
北魏宫廷仍旧沿用拓跋珪定下的铁一样的律令,立子杀妻,子贵母死。这项残酷的诏令严格执行了六十年,拓跋珪的刘皇后、献文帝的夫人李氏和孝文帝的皇后林氏都被这条残酷的规矩夺去生命。因此所有的嫔妃常常向天祈祷,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生男孩可以,第一个男孩决不生。所以,元恪至今没有儿子。
胡氏不这么想,倔强地表示:“天子岂可没有儿子,怎么能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没有子嗣?”
很快她怀上元恪的孩子,和她亲密的姐妹劝她堕胎。儿子当上太子,不等他坐上龙椅,你先死了,何苦呢?让别人先生,我们后面等着,养个亲王不一样荣华富贵吗?
胡氏志气确然,幽静夜色之中向苍天表白心迹说:“愿所怀是男婴,他就是长子,子生身死,在所不辞。”
西北女人个性鲜明。上天不负人心,胡氏果然产下一个男婴,男孩一出生就陷入到宫廷阴谋中。胡氏面对的是高句丽世家皇后。
宣武帝元恪第一任皇后于氏出自北魏帝国勋贵之家,爷爷于栗磾是鲜卑大酋长。于氏家族世代高官,一皇后,四赠公,三领军,二尚书令,三开国公。元恪立于氏为后,不过想拉拢于家势力对抗有权有势的皇叔们。
性情沉默、宁静宽容、不嫉妒的于氏不适合来后宫这种不得见人的去处。北海王元详的母亲高太妃有话:“女人不忌妒要挨鞭子!”于氏做皇后只是倚靠家族势力,并非凭真本事。
后宫这湾水深,帝国各种势力交汇之处,女人们施展才华所在。什么是真本事?城府深厚,笑里藏刀,八面玲珑,争宠献媚,心狠手辣,两面三刀,踩贱着别人抬高自己。单纯凭借自身的美貌和床上的技术,难免被世人视为狐狸精,纵使受宠一时,也落不了好下场。
于氏家族显赫,背景深厚,啃老族不得长远。后宫那是精英女人们竞争的战场。好心人没好报。于氏死了,象爆竹烟花般留给后人一个小小的光焰。
公元501年,14岁的于氏入宫受封贵人,同年立为皇后。贵人三夫人之一,地位次于皇后和昭仪。四年后生下皇子元昌。元昌三岁时夭折,于皇后莫名其妙死去。
死亡证明写得清楚明白,病亡。儿子母亲接连病死,这一切奇怪吗?奇怪。巧合吗?巧合。魏书载:“(于皇后)生皇子昌,三岁夭殁。其后暴崩,宫禁事秘,莫能知悉。”
谁也不清楚怎么回事,谁也说不明白。于家再牛,除了病亡调查不出什么来。然而,没有人相信死亡证明。魏书又载:“世议归咎于高夫人。”
高夫人是谁?元恪的贵嫔,贵嫔也是三夫人之一,故而称高夫人。高氏不是红色子弟,而是后起新贵。
高氏的姑姑是元恪的生母;高氏的伯父是当朝宰相高肇;高氏的伯母是元恪的姑姑高平公主;高氏堂嫂是元恪的亲妹长乐公主。令人眼花缭乱的裙带关系,简而言之一句话,高氏是正牌外戚。
元恪母亲高皇后生于高句丽,高贵嫔应该生于辽东。尽管韩国学者对于高皇后的高句丽血统感兴趣,但人家高氏家族拒绝承认高句丽人,标榜为渤海高氏,只不过在高句丽住过一段时间而已。
高氏比于皇后晚三年入宫,头一胎是男孩,早夭。第二胎是女孩,高氏极其失望。自己生的男孩死了,于皇后的孩子活蹦乱跳,怎能不生气。此时高家权势炙手可热,高肇把持朝政,做掉于皇后想也并非难事。
于皇后一死,高夫人晋位皇后。高皇后忌妒成性,谁也不能和老公亲热,看管严格。别说世妇、御女,即使昭仪、夫人一概不准。有的嫔妃直到元恪病死,没能和老公上一回床。
元恪和他爹孝文皇帝一个德行,怕老婆、妻管严。冯润皇后不允许孝文帝到其他女人床上过夜。孝文帝曾经无可奈何地对身边人说:“女人忌妒心太强,别说平民百姓,看看我就知道。”
不过,孝文帝的女人们比元恪女人幸福。孝文帝死后,三夫人以下的妃子都回家了。宫中只留五位,左右昭仪和三个夫人,冯润皇后赐死了嘛。回家的嫔妃改不改嫁不知道,性生活总是有的,算孝文皇帝给她们所做的人性方面的补偿吧。封建帝王的皇帝们死后妃子们殉葬的殉葬,守寡的守寡,出家的出家。孝文皇帝在这方面做得让人称道,据说直至明朝还有殉葬的妃子。
从孝文帝迁都洛阳,直到宣武帝元恪去世,两位皇帝二十年间只有一位皇子顺利地活着长大成人,就是胡氏所生的那个男孩。为什么高皇后没有搞掉这对母子呢?高氏荣登皇后宝座的同时胡氏怀孕,这是宣武帝元恪仅有的风流,以后再难亲近女人。高皇后兴奋过头,忽视了胡氏。也难怪,胡氏当时仅仅是一名低等世妇。孩子出世,男孩!魏国后宫弥漫着各种各样的情绪。胡氏开心,元恪兴奋,高皇后忌妒,嫔妃们幸灾乐祸,和胡氏亲近的姐妹紧张。
元恪兴奋之余保持着高度警惕,前两个男孩死得不明不白,凭宫中的医疗条件难道保不住两个孩子的命?人死不能复生,死就死了,如果继续死下去,那我元恪就是个白痴。元恪给孩子起名元诩,亲自挑选乳母,挑选护卫,把小婴儿单独养在一座宫里。这座宫就是禁地,除了皇帝本人,谁也不准去,无论皇后、嫔妃,包括孩子生母胡氏,一律严禁进入。
为褒奖胡氏生儿子的功劳,胡氏升一级,晋位充华嫔。我们可以叫这位胡氏为胡充华了。
高皇后愁眉不展,自己不争气,不会生男孩。皇帝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早早晚晚立为太子。太子做皇帝,胡充华将是后宫主人,自己怎么办?高皇后突然想到她的前辈冯太后。她明白了,为什么献文帝的生母李贵人被赐死,为什么孝文帝的生母李夫人被赐死。只要她们活着,冯太后无法掌握后宫,更无法执政。
“子贵母死”,我们大魏的开国皇帝太英明。高皇后笑了。如果她能生下男孩,指定痛恨这条残酷的制度和那个野蛮的疯子。真理的差别就在于从哪个角度去理解。
元诩顺利长到三岁即被立为太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子贵母死”这条铁打的制度突然失灵。生性沉默不喜张扬、略显柔弱的宣武帝元恪竟然一举废除道武帝拓跋珪亲手制定,实行104年的子贵母死的律令。
倒非胡充华的美貌和床技让元恪神魂颠倒,因为他不是好色之人。宣武帝元恪似乎认为让高家权势继续膨胀,不利于新皇帝执政,宫中有个制约是好事,故而不肯杀死胡充华。胡充华逃过一劫。
高皇后目瞪口呆,这一切只能怪高氏家族过于嚣张,做事太绝,得罪人太多。元恪重用外戚高家,本意平衡皇族与元老大臣势力。国舅高肇掌权之后,诬蔑六皇叔北海王元详及皇帝宠臣赵修、茹皓谋反;暗杀谋反被擒的四皇弟京兆王元愉;最可恨诬告深得人望的五皇叔彭城王元勰谋反。这位孝文帝死后不肯做辅臣的贤王元勰临死前大呼道:“冤哉皇天!忠而见杀!”元勰妃子李氏,拊尸号啕大哭,咒骂道:“高肇枉理杀人,天道有灵,汝还当恶死。”任城王元澄甚至逼得整天喝得烂醉,疯疯癫癫。亲王们一个个躲家里深入简出,不敢参与朝政。
李氏是李冲的女儿,皇族与鲜卑贵族和门阀士族多是姻亲。高肇为元恪排除皇族势力得罪一大批人。他与侄女阴谋害死于皇后,虽然做得天衣无缝,世人仍是众说纷纭。于氏家族与高家结成血海深仇。
“子贵母死”政策的终结,与其说是元恪废除,不如说是朝野压力。权贵们不肯再让高家独揽大权。高皇后想母养元诩,门都没有。众人摩拳擦掌,憋着一口气,新皇帝一上台,你高家就完蛋。胡充华沾了光,凭胡家那点家底能翻北魏国的天?
政变
若想扳倒高肇,只有后台垮掉。这不需要等多久,因为宣武帝元恪的身体实在糟糕透顶。北魏诸帝健康状况普遍不佳和他们早婚有很大关系,道武帝拓跋珪十五岁生明元帝拓跋嗣;景穆太子拓跋晃十三岁生文成帝拓跋浚;拓跋浚十五岁生献文帝拓跋弘;而拓跋弘十三岁生孝文帝拓跋宏。元恪27岁生元诩,但之前已经有过两个夭折的皇子。
圣体欠安是满朝文武俱知的事情。公元514年,南朝益州两名将领叛逃到魏国,共劝元恪伐蜀,愿为向导。元恪心动,就魏军统帅征求群臣意见。大伙建议出奇的一致,非司徒高肇不可。高肇的仇人希望他离开洛阳,高肇的亲党希望他借伐蜀之际树立威信。
高肇出自蛮夷之地高句丽,靠裙带关系一步登天,由平民跻身朝廷,直接干到副总理,进而做总理。虽大权在握,可人们瞧不起,高肇渴望建立军功,一口答应下来。
十五万魏军浩浩荡荡杀奔成都。大军出后不过短短三个月,宣武帝元恪病死。死得仓促,竟然没来得及安排辅政大臣,太子元诩六岁。
夜,漆黑。元恪的灵魂刚刚离开他的肉体,阴谋家们迅速行动起来。
只有几个人知道皇帝去世,卫尉、左卫将军于忠,右卫将军侯刚,太子詹事王显,大长秋卿刘腾,中常侍孙伏连等。
上一章:第五章 钟离大会战 | 下一章:第七章 高欢本事 |